先看网上的马来西亚,全是椰浆饭 3 马币管饱、双子塔夜景打卡的好日子;可真拎包住进去才发现些没说出口的 “折磨”,全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
有人觉得是种族差异,有人觉得是效率问题,可我想说,真正磨人的不是大麻烦,是 “明明能简单却偏要折腾” 的无力感:不是过不下去,是过着累,每一步都要多花点时间、多花点钱、多费点劲。
网上都说马来西亚消费低,一顿路边摊 5 马币搞定,可没人说租房时的 “外籍溢价”。就比如说吉隆坡华人区,本地租客租一套两居室,押金通常是 2 个月租金,可到了外来者这,房东张口就说 “要多交 1 个月押金,怕你损坏家具”,月租金 2000 马币的房子,一下子就要掏出 6000 马币,相当于先垫进去小 1 万人民币。
更气人的是退租时,明明房子收拾得跟入住时一样,房东还能找出 “墙面有指甲盖大的划痕”“窗帘有点脏” 之类的理由,扣个 500-1000 马币,这钱算下来,比国内二线城市租房的隐性成本还高。
再说日常消费,便宜的只有路边摊和本地食材。想囤点进口货?我国卖 3000 人民币的智能手机,马来西亚商场里标 1800 马币约合 2800 人民币,贵了近 500;一瓶常见的保湿面霜,这里比国内专柜贵 30%,还经常断货,得等 10-15 天补货。
重点是水电网费,一个人住的话,空调 24 小时开毕竟全年 30 多度,电费一个月能到 200-300 马币,加上网费 80 马币、水费 30 马币,光这些固定支出就比国内同水平生活多花近一半,所谓的 “低成本”,不过是把钱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有个朋友办工作签证,本来拿着国内的学历证书就去了移民局,结果工作人员说 “要我国驻华使馆认证的公证件”。他专门飞回北京办了认证,再回马来西亚提交,又被告知 “要本地指定机构二次验证”:就这两步,跑了两个国家,耗了 2 个多月。
还有更新驾照,本地人带身份证去车管所 1 小时搞定,外来者得带护照、签证、住址证明,住址证明还得是房东签字的原件。我那朋友找房东签字,房东住得远,约了 3 次才见着面,到了车管所又排队 3 小时,窗口工作人员看了一眼表格说 “职业栏填错了,重填”,你说这上哪说理去?
更别说办银行卡,本地人的话带身份证就能开,外来者得提供工作证明、住址证明,还得跟银行经理 “面谈”,问你 “来马来西亚多久了”“收入多少”“存钱用途”,一套流程下来快则 2 小时,慢则得跑两趟。
有次我陪人去办卡,明明资料都齐了,银行说 “系统里查不到你的签证信息,明天再来”,第二天去又说 “需要总部审批,等 3 天”,就开个储蓄卡,折腾了快一周,这种 “反复跑” 的消耗,比单纯的 “慢” 更磨人。
众所周知马来西亚华人多,可真跟他们打交道才知道,“同是华人” 不代表能融入。老一辈华人大多不会说普通话,他得反应半天,有时候还得靠手势辅助;中年华人英文比中文溜,聊生意时动不动就切换英文,你要是跟不上,他就会客气地说 “下次再细聊”,其实就是不想深交;年轻人更别说,中文只会说 “你好”“谢谢”,刷的是马来语社交媒体,聊的是本地明星,你跟他说国内的热点,他压根没听过。
就比如说去华人开的餐馆吃饭,你特意强调 “要微辣”,老板点头说 “知道了”,结果端上来的菜还是辣得烧心。后来跟本地朋友聊才知道,他们眼里的 “微辣” 是针对马来人,觉得大陆人 “肯定能吃辣”,说白了就是没把你的需求当回事:不是故意刁难,是习惯里的 “默认差异”。
还有做生意,本地华人更愿意跟本地族群合作,哪怕你报价更低,他们也会说 “怕后续沟通麻烦”,这种 “表面客气、内里疏远” 的社交,比语言不通更让人有距离感。
有人觉得在马来西亚做外贸、搞服务行业容易,可实际上,外来者的职业门槛比本地人高得多。就拿外贸行业来说,我国的外贸从业资格证在这里不被认可,你得重新考本地的 “国际贸易证书”,光培训就要 3 个月,比如考试还得用马来语或英语,英语好还行,马来语不行的话还得先学基础语法,这又是半年时间。
再说专业岗位,比如会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CPA到了这里,必须额外考 6 门本地税法、商法,还得在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 1 年才能上岗;而本地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生,只需要考 3 门就能领证,相当于外来者要多花 1-2 年,才能拿到和本地人一样的从业资格。
更别说国企、政府部门的岗位,招聘启事上没写 “不招外来者”,但你投了简历永远没回音,后来听内部人说 “优先考虑马来族,其次是本地华人,外来者基本不考虑”,这种 “看不见的门槛”,不是能力强就能跨过去的。
客观来讲,马来西亚的气候、饮食都有特色,可日子过久了,细节上的 “不适应” 会慢慢变成 “折磨”。比如蚊虫,雨季时阳台一积水,就会滋生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本地卖的驱蚊剂对这种蚊子基本没用:我试过买当地最火的品牌,喷了还是被叮,后来只能从我国代购专门的驱蚊液,一瓶 50 块人民币,运费就要 30 块,算下来比国内贵一倍。
还有快递,国内 3 天能到的货,这里得等 10-15 天,要是遇到海关查验,再等一周都是常事。有次我买个小型家电,等了 20 天,收到时发现包装破了,零件少了一个,找快递理赔,人家说 “外来者理赔需要提供护照复印件、购物凭证、快递面单”,又折腾了 3 天,才拿到一半的赔偿。
更别说看病,本地公立医疗免费,但排队能排 3 小时,医生开的药剂量小、效果慢;私立医院快是快,看个普通感冒就要 200 马币约合 310 人民币,比国内三甲医院还贵,你说这日子过得累不累?
最后总结:在马来西亚生活,不是那种让你一下子崩溃的 “折磨”,是小麻烦堆起来的消耗:租房多交押金、办事跑断腿、社交有距离、工作门槛高,连驱蚊液都得从国内带。有人觉得是自己没适应,可我想说,有些 “折磨” 不是适应就能解决的,是当地体系里的隐性规则。
要是只想短期旅游,体验下椰浆饭和海滩,没问题;要是想长期住,得先想清楚:你能不能接受每一步都 “多花点成本”,能不能扛住那些 “没说出口的规则”。别被网上的 “低成本” 骗了,真实的生活,全在那些没被镜头拍到的细节里。
“ 参考资料: 1、Malaysia blasted by NGOs for the "hellish" treatment and deaths of 149 Indonesians. Mashable SE Asia. 2022-06-28 2、Eight Indonesian migrant workers rescued from illegal captivity in Malaysia. The Jakarta Post. 2020-12-17 3、Report Reals Inhumane Conditions in Malaysia’s Immigration Detention Centers. The Diplomat. 2022-06-28 4、Trade Union ASPEK Suspects Global Recession Issues are Used to Impoverish Workers. Tempo. 2022-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