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冬天,北京百货大楼的柜台前排起长队。
人们攥着皱巴巴的粮票,眼睛盯着刚到货的的确良衬衫。
队伍里有个穿补丁棉袄的男孩,他并不知道自己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这个生于1970年的孩子,后来成了第一批用上智能手机的中学教师,他的女儿现在用平板电脑写作业。
粮票退出流通那年,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的青工们正在组装金星牌黑白电视机。
这些年轻人后来经历了下岗分流,有人蹬三轮车养家,有人闯深圳开服装店。
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他们中56%的人仍在岗工作,这个数据比90后高出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2022年报告显示,45-54岁群体平均每周工作51小时,比法定时间多出11小时。
深圳华强北的档口老板老陈记得,1993年他第一次见到大哥大要卖两万八,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年工资。
现在他店里最便宜的5G手机只要599元,但来买手机的年轻人总嫌功能不够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证实,70后群体短视频使用率三年增长了三倍,他们发朋友圈的频率比00后还高。
北京协和医院的体检数据显示,45-55岁人群高血压检出率达到38.7%,比十年前同年龄段数据高出15个百分点。
这些患者很多是单位中层,既要陪父母做透析,又要给孩子准备婚房。
链家地产的报告说,70后购房者中,有23%同时供着两套房贷。
杭州的淘宝店主王姐今年50岁,她直播间里最火的商品是梅花牌运动衫。
这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款,现在每天能卖出去两百多件。
阿里巴巴发布的银发经济报告指出,70后消费者在怀旧商品上的支出,是其他年龄段的三倍还多。
广州荔湾区的李老师去年退休后开始学油画,她的素描本上画满了老式公共汽车和绿皮火车。
老年大学报名处的工作人员说,书画班里70后学员占四成,这个比例五年前还不到10%。
教育部2023年数据显示,成人教育在校生中35岁以上群体占比首次突破30%。
武汉长江大桥下晨跑的人群里,48岁的张科长已经坚持了十年。
他的运动手环记录显示,这十年间平均配速慢了2分钟,但每月跑量反而增加了5公里。
体育科学研究所的调查发现,中年跑者中能完成半程马拉松的比例,比年轻人组高出8.5%。
这些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小时候见过公社大锅饭,年轻时赶上市场经济大潮,中年时碰见互联网革命。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表明,他们人均拥有1.3套住房,但同时也承担着76%的家庭医疗支出。
当90后在讨论躺平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在供孩子读研究生。
上海社科院去年发布的代际研究报告里有个有趣发现:70后对新兴科技的接受度曲线很特别。
他们用移动支付比年轻人慢半拍,但一旦开始使用,黏性反而更高。
就像他们当年学骑自行车,摔过几次后就再也不会忘。
长春的刘师傅现在还会修机械手表,这门手艺在他开出租车后就没再用过。
他儿子在手机维修店工作,父子俩经常为哪种技术更有价值争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目录里,像修表这类传统手艺工种,十年间减少了四百多种。
这些故事拼起来就是半部中国当代史。
从粮票到,从永久自行车到新能源车,从单位分房到房贷计算器,每个转折他们都赶上了。
国家卫健委的预期寿命表显示,这代人平均能活到82岁,比他们父母那辈多出整整十年。
时间给了他们更多可能,也塞给他们更多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