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北大数学天才还俗,要求2万月薪:我不买车房不生孩子,要钱没用

在多数人眼里,天才特别让人羡慕。他们身上的光环很耀眼,一下子就能吸引好多人的目光。

而且,在大家眼里,天才往往事业有成、人生圆满,这使得人们对天才充满幻想。

可事情并非都如此。不少人做某件事时天赋异禀,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肯定能获得耀眼成就。

反过来说,有些时候,把“天才”这个名号安在他们头上,带来的负担可比枷锁还重。

以前,北大有个数学天才。这人可不得了,拿过国际奥赛金牌,被保送到北大,还拿到麻省理工的全额奖学金。这么厉害的履历集于一身,难怪大家都惊叹,说他是“数学天才”,一点都不夸张。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从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居然选择出家,跑去北京龙泉寺当了个佛教徒。这事一出,立刻引发众人热议,他父母更是气得头发都白了。

故事主角叫柳智宇,他是北大数学天才,出家了十二年,如今已经还俗,在中关村一家心理咨询公司上班。

和很多天才小时候差不多,柳智宇一路都是伴着课业长大的。但这可不是父母或老师逼他的,而是他打心眼里就喜欢学习。

柳智宇家境优渥。他父亲在华师一附中教物理,母亲则是工程师。

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还直接在教育行业工作。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很容易成为好学生。

柳智宇没辜负父母期望,打小就特别聪明,还爱学习。刚会咿呀说话时,就去捣鼓父亲的教学用具。这时候,可能也就小孩子好奇心重。可到了少年时期,柳智宇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

多数学生得靠家长催着才写作业,可柳智宇不一样,他特别自觉。课余时间,他几乎全用来学习了,对他而言,学习是唯一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儿。

柳智宇热爱学习,钻研起来特别刻苦,成绩一直都相当出色。从小学到高中,他都在重点学校念书,在同龄人里始终是出类拔萃的。

高一那会,柳智宇发表了篇论文,叫《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这文章可不得了,老师看了直赞叹,就连不少数学家也对其称赞有加。

最终,柳智宇凭借这篇论文,荣获湖北省的省级奖项。要知道,连他的老师中都没几个人获得过这样的荣誉,而他不过是个15岁的高一学生。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看出柳智宇数学能力很强。他的母校便支持他去参加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

众人期盼之下,柳智宇凭借满分成绩轻松拿下金牌,从此便被大家称作“学神”。

柳智宇表现特别出色,直接就被保送到北大数学系,成了同龄人眼中羡慕的北大高材生。在北大这四年,他的成绩一直都很靠前。

临近毕业时,麻省理工大学向他发出邀请,还表示会提供全额奖学金。

要是大家收到这份麻省理工大学的邀请函,估计谁都没法拒绝。毕竟麻省理工大学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学术圣地,对大多数人来说,平常连想都不敢想,如今能收到它的邀请,哪有拒绝的道理。

然而,谁都没想到,柳智宇不但没去入学,反而决定出家,当一名佛教徒。

他写信给麻省的教授,信里说:“跟您说个事儿,我不打算去贵校上学了。我决定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佛教事业中,地点就在北京龙泉寺。”

柳智宇做了这个决定后,亲戚朋友全都震惊不已,压根不敢相信。他父母的反应更是强烈。毕竟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为他付出了全部心血,这事确实让他们难以接受。

柳智宇的父母为这事,找他谈了好几回,想劝他改变主意,可柳智宇不听,还跟父母吵起来了。

柳家父母气得不行,接连好些天懊悔难过,头发都白了不少。柳智宇的母亲更是因此大病一场。可即便如此,柳智宇的主意还是没改变。

实际上,柳智宇做出这个决定,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长时间考虑的。刚进北大,柳智宇就加入了禅学社和耕读社,在学校一直坚持吃素,大学期间也没谈过恋爱。

柳智宇从小就不喜欢吃肉,一吃肉就会想到动物被杀的画面。说不定,这份慈悲心肠,正是他后来选择向佛的一个缘由。

临近毕业的时候,去申请麻省理工大学的入学资格还有奖学金,其实就是顺着父母的想法去做罢了。

最后,柳智宇的父亲对着镜头,一脸无奈地讲:“我们谁也不怪,就是觉得无助。”听到这话,大家难免会心生疑问:一个天才少年咋就成了这样呢?实际上,这得从柳智宇的成长经历说起。

之前咱们提到过,柳智宇家境优渥,而且他自己对学习充满热情。不过,起码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柳智宇不管学习哪方面,哪怕具体到数学,都算不上出类拔萃,只能说成绩还不错。

有一回,柳智宇偶然去听一位老师的辅导课。课上有给小学生做的数学题,可那题特别复杂,把柳智宇都难住了,急得他直抓耳挠腮。

可那位老师丝毫不急,一直心平气和地指导柳智宇。柳智宇但凡取得点成绩,老师就会鼓励他。如此一来,柳智宇学数学的动力更足了,效率也提高不少。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通常觉得让人学习的动力有两类,一类是内驱力,另一类是外驱力。外驱力指的是听别人指挥去做事。很多学生处于这样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效果欠佳。

内驱力指的是学生发自内心想学习。简单讲,内驱力包含三方面:一是自己有做这件事的意愿,二是觉得自己有能力做,三是做了之后能得到正面反馈或者激励。

通常来说,要是学生具备完整的内驱力,学习效率能迅速提升。这就好比给学生装上了马达,让他们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柳智宇打小就对数学感兴趣,而且天赋出众。成长过程中又不断得到鼓励,学习成绩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可到了高中,柳智宇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多,压力也跟着越来越大。大家都把他当天才,这压力可不小。

更大的问题出在柳智宇父母身上。他们一心盼着孩子能学有所成,于是几乎把孩子的事儿全包了,啥家务都不让他做。

更糟糕的是,柳智宇父母几乎只允许他学习,别的都不让干。结果柳智宇连跟同龄人正常交往都没有过。

后来,柳智宇的父母和学校,都盼着他多参加比赛,多拿金牌。为此,柳智宇妈妈给他准备了数不清的习题集。

有阵子,柳智宇眼睛特别难受,不想学习。可他妈妈没因为这就降低对他的要求。

时间一长,在这样的状况下,柳智宇学习的内在动力没了,对学习和竞赛也厌烦起来。

有一回,柳智宇到沈阳参加集训,校长特地赶来探望他。没想到柳智宇语气冷淡,直接对校长讲:“你们一附中少不了这块金牌,可我没这个需求。”

柳智宇最终如大家期望的那样考上了北大。然而,脱离父母管束后,他的心态渐渐有了改变。

或许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考上大学,离开家,能自己拿主意过日子。对他来说,北大实实在在成了那座理想的象牙塔。

柳智宇考上北大后,之前几十年不完善的人生教育带来的问题就冒出来了。他人际交往不行,生活自理能力也差,跟同学闹矛盾不知道怎么解决,连自己的生活都打理不好。本身性格就内向的他,没法真正体验到大学生活的乐趣。

柳智宇因此思索起人生该如何走,他盯上了佛寺。出家这事,他没管别人反对不反对。出家后,社会上对柳智宇的看法分成了不同方向。

有人质疑:“这难道不是在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吗?”不过,也有人持有不同看法:“咱们大多被金钱、名利,还有形形色色的事物牵绊住,没办法脱身。可他不一样,已经摆脱了世俗的约束,这些对他而言,都无需再考虑了。”

高材生出家这事招来不少批评,说到底,是看客以功利主义的眼光去评判他人。

主流价值观衡量着每个人的人生,可人生并非就得这样。没人能规定一个人该做什么,人是有选择自由的。

柳智宇有个高中校友叫李喆,和柳智宇一样,也是天才少年。李喆大学选了围棋专业,结果遭到不少人非议。好在后来李喆成了围棋国手,说闲话的人就少了。

柳智宇最终还是出家了,然而,他并未过上自己曾幻想的那种自由自在、如闲云野鹤般的日子。

柳智宇在龙泉寺时发现,寺院生活和他想象的闲适大不一样。每天凌晨4点半,他就得和僧人们一同上早课。上午不是工作就是学习,中午吃完饭也没闲着,一直到下午4点半又得上晚殿,晚上9点就得上床睡觉。这种生活节奏很规律,可一点都不轻松。

而且,身为僧人,柳智宇得操办寺庙其他日常杂事,像建房这事儿,有时凌晨三点他还在现场盯着施工。虽说寺庙生活辛苦点他还能扛,但庙里那些负面文化,柳智宇实在没法接受。

那会儿,龙泉寺打算出版一套典籍。柳智宇是个高材生,他想为这事出份力,就每天忙着校对书籍,有时一忙就是一整天。

等到书出版了,柳智宇惊觉自己连署名的权利都没有。而且,他针对寺院存在的那些问题,给方丈提的建议,全被驳回了。

没多久,寺庙又传出一桩丑事,有个僧人因骚扰女弟子遭人举报。柳智宇心地善良,第一个站出来指责这事。可这么一来,他在寺庙里就不太招人待见了。

到这时,柳智宇才明白,佛门并非清净之处,反倒是个是非之地。前面说过,柳智宇在学校时,因自理能力欠佳,又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朋友不多。没想到在寺庙里,情况还是如此。

他向来不注意生活细节,在寺里和僧人闹了好几次矛盾。有一回,一个僧人嫌柳智宇老忘关卫生间的灯,俩人为此吵了起来。

时间一长,柳智宇在龙泉寺待不住了,打算下山去四处游历。2018年,他说了句“师父早就不是我的偶像了”,随后就离开了寺庙。

下山后,柳智宇切实体会到出门在外啥都不容易,光是每天的吃穿住行,就够他头疼的。起初,柳智宇借住在一位居士家里,可后来没办法,还是搬出来了。

柳智宇搬走是因为忘了洗碗和给花浇水。那位居士把水池里没洗的碗碟,还有枯死的花草拍成视频发给他。柳智宇觉得羞愧极了,就搬走了。这事儿归根结底,是他早年生活被人包办留下的毛病,使得他眼里看不到该做的活儿,他自己也非常自责。

打那以后,柳智宇四处漂泊,在好多地方修行,日子过得跟流浪差不多。后来,有位居士收留了他,他这才有了个稳定的住处。

在这些年四处游历的过程中,柳智宇渐渐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便开始为他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柳智宇说,在那段日子里,他觉得自己压根不该休息,只要一休息,就感觉是在浪费时间。

可那会儿柳智宇身体差得很,常年风餐露宿,又过度劳累。有时候他只能躺在床上,把手机挂在床头给人上课。

2021年5月,在佛系心理服务团队的一次网络会议上,有人跟柳智宇说,好多来访者都盼着能当面见见他。工作人员以他身体不好为由婉拒了,可来访者觉得这是借口,还想拿到柳智宇的微信,亲自跟他联系。

柳智宇听闻此事,心里很不痛快,他觉得这些人想要干涉自己的生活。

一周过后,柳智宇渐渐产生自我否定的念头。他感觉老是被各种人事打扰,身心似乎都记住了这种状态,觉得自己不再适合禅修。

从这时起,柳智宇打定主意要还俗。这可不是个轻易能做的决定,他内心经历了一番激烈挣扎。

柳智宇刚开始冒出那个念头,就把它给否了。为啥呢?他顾虑佛教徒要是看到自己还俗,会对佛教丧失信心。可后来啊,人们没完没了地给他施压,这压力他实在扛不住了。

以前父母和老师都盼着他能在数学领域出类拔萃,成为厉害的数学家。如今,大家又希望他能修行有成,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但这些期望,他实在难以接受。

2021年春节前,柳智宇给爸妈发消息,说自己打算还俗。随后,他从居士住的地方搬出来,到通州租了房子住下。

对柳智宇而言,还俗只是身份变了,修士的生活习惯他照旧保留。他把家里客厅改成禅堂,每逢周末就和朋友在那儿打坐、练瑜伽。跟人打招呼,他还是双手合十。饮食上依旧吃素,开饭前也仍会唱诵。

柳智宇不仅把家里两间朝阳的屋子让给居士住,自己挑了背阴又潮湿的那间。他还在家里接待过一位癌症患者,亲自为患者做针灸治疗。

为了生计,柳智宇跑去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心理咨询公司应聘,成功当上事业部部长,还领着个小团队开发心理学课程。刚入职,老板提出给他月薪三万,可柳智宇没答应。

柳智宇表示:“我既不打算买房买车,也压根不想生孩子,要太多钱没啥用,倒不如多给大家做点贡献。”最终,柳智宇每月拿着两万块工资,扣完税剩一万出头,这些钱足够维持他在北京的生活。

同事这样评价柳智宇:“他不像是领导做派,特别能体谅人。”在公司里,柳智宇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和同事们共用一样的白色办公桌,日常工作和吃饭都在这桌上进行。

柳智宇对员工特别宽容。他既不强制员工打卡上下班,也不要求他们加班。要是员工情绪不佳,他非但不会催着员工干活,反而会让他们多休息会儿。

柳智宇跟员工讲:“我还俗后,就是来和大家一块玩的。”对他来说,如今生活或许挺忙,可他能在其中寻得内心的平静,也能收获助人为乐的开心劲儿,这也算是一种修行。

回顾柳智宇的故事,得明白他的人生有点悲剧色彩。有句话说 “成年人要用一生治愈童年”,这话放在柳智宇身上挺合适。

柳智宇一直在没完没了地学习,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童年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都被剥夺了。

或许有人不想要丰富的童年经历,就想朝着既定方向一直走下去。但不能就此认为,所有人都得这样。

对柳智宇来讲,出家既是无奈之举,也算一种解脱,只是他一直没寻到那个合适的“理想状态”。他当了十二年和尚,这期间有经历,有成长,也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对他来说,这算不上遗憾。

回顾往昔,柳智宇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并不后悔。他表示:“出家这条路挺不错的,我这人比较理想化,就想找个极为纯净的地方。”

说起未来,柳智宇表示,他不打算结婚。之后或许会做些善事,还想把心思花在充实自己的内心上。

柳智宇当下的状态挺积极的。要知道,人生没有固定模式,谁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