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央视首曝红箭12操作细节!三个按钮是关键,动动手指就能送敌军上天

近日,央视《砺剑》栏目在对71集团军某炮兵分队的采访中,首次详细展示了这支部队新装备的红箭-12型反坦克导弹的操作细节。通过央视的镜头我们发现,原来这款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的操作非常简单,只需要操作三个按钮,就可以完成瞄准锁定和发射准备,再按下击发按钮,就能发射。

在央视的节目里,记者向我们展示了红箭-12的组成,它是由封装导弹的一次性发射筒与可重复使用的观瞄发射装置组成。两者的结合过程如同日常电器插插头般简便,无需复杂工具辅助,单兵即可在数秒内完成组装。

这种设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术考量:对于需要快速机动的轻步兵单位而言,装备的便携性与部署效率直接决定战场生存能力。而发射筒采用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既保证了对导弹的密封保护,又将整体重量控制在单兵可承受范围内。

观瞄发射装置则集成了热成像仪、操控面板与火控计算机,其人体工学设计让射手可轻松将装备扛于肩部,通过目镜完成目标搜索与锁定。

这种 “即插即用” 的模块化架构,不仅简化了战前准备流程,更降低了装备维护难度,单个发射筒的一次性使用特性还减少了战场后勤压力,完美适配现代快节奏作战需求。

在导弹上肩,开始瞄准时,央视的特写镜头又为我们拍摄了导弹观瞄装置的操作设计。它主要是由三个按钮组成,其中一个是“导弹上电”按钮,一个是“攻击方式”选择按钮,一个是“锁定”按钮。

导弹上电按钮相当于红箭-12的开机键,按下它后,观瞄装置的热成像通道会开机,同时给导弹通电,激活导引头和陀螺仪等设备。

图:红箭-12操作的三个按钮

由于红箭-12导弹的导引头和观瞄装置的热像仪都使用的是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所以开机之后等待时间短,基本上立马就能用。

而美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的导引头和观瞄装置使用的是制冷型红外焦平面阵列,所以不仅需要加装额外的制冷装置,比如在观瞄装置前部要插一个杜瓦瓶斯特林制冷机,导弹包装筒侧面也需要额外的制冷装置,而且开机之后还不能立即使用。

必须要等到制冷机将观瞄装置和导引头中的温度降低到规定温度才能使用,这个过程大概要半分钟左右,而且4分钟内没有锁定目标,就需要关机重新更换制冷机。这极大限制了标枪导弹在实战中的应变速度。

图:标枪观瞄仪上的制冷机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红箭-12“开机即战”的特性意味着射手能更快抓住稍纵即逝的攻击窗口,这在对抗快速机动的装甲目标时尤为关键。

而另一个“攻击方式”选择按钮则是让射手操作来选择攻击弹道。红箭-12和美军标枪导弹一样,有直射模式和攻顶模式两种攻击方式可供选择。

如果选择直射模式,那么导弹在出筒以后,不会大角度爬高,会以相对平直的弹道直接命中目标,这种模式主要用于打击碉堡、工事等目标,或者当攻顶模式不适用时使用。

而如果选择攻顶模式,那么导弹出筒后,就会大角度的爬高,飞到目标上空后再俯冲,打击目标薄弱的顶部,这种攻击方式一般用来攻击坦克这类重装甲目标。

现代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呈现 “正面强、顶部弱” 的特点,即使是 M1A2T 这类先进坦克,顶部装甲厚度也远低于正面主装甲,红箭-12的攻顶弹道能绕开正面防护,直击动力舱、炮塔顶部等致命部位,大幅提升毁伤概率。

而在完成了攻击方式选择和目标选定后,这时就需要操作第三个按钮了,也就是锁定按钮。在完成锁定后,观瞄装置锁定的目标画面会被处理后装定进导弹导引头的存储芯片。

当射手按动右侧手柄前部的击发按钮后,导弹就会在起飞发动机的推动下,低速飞出发射筒。约1秒后,其主发动机会点火,然后导弹在主发动机的推动下,边爬高边飞向目标。

这种“软发射”技术让红箭- 12可在密闭空间内发射,无论是城市建筑还是丛林掩体,射手都能安全开火,极大扩展了作战场景适应性。

而在飞向目标的同时,导弹的导引头也会开始对目标区进行成像,并不断与预先存储的观瞄装置拍下的目标图像进行相关性匹配,从背景中识别出目标后,完成自主锁定,然后向目标俯冲,完成攻击。

所以红箭-12的整个打击过程只需要射手操作观瞄装置上的这三个按钮就能搞定发射准备,非常的简单。

红箭-12这样的操作设计使得射手的培训难度可以降低,培训周期可以缩短,非常适合大批量的装备部队,在训练模拟器的帮助下,可以让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

近两年,台军已经开始换装美国的M1A2T型主战坦克,相比之前的勇虎和M60A3TTS,其装甲防护水平要强很多。这对我军步兵,尤其是空中突击旅和空降兵等轻步兵单位的反装甲能力提出了挑战。

而红箭-12的批量列装,恰好对台军形成了针对性威慑,其攻顶模式可有效击穿 M1A2T顶部防护,非制冷制导系统确保在复杂地形中快速反应,模块化设计适配轻步兵机动需求。随着这款装备的更大规模的列装,我军步兵分队的反装甲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为应对各类装甲威胁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