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辉达娱乐介绍 >

辉达娱乐介绍

27企联盟,中企弯道超车,先进封装迎机遇!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但在这背后,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也浮出水面,那就是AI芯片的耗电量和发热量正在变得越来越惊人。

以行业领头羊英伟达公司推出的H100芯片为例,其运行时功耗已经高达700瓦,这几乎相当于一台家用大功率电器的水平。

更有行业预测指出,下一代产品的功耗可能会突破1000瓦。

如此巨大的能量消耗,必然会转化成惊人的热量,这就给芯片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毕竟,任何电子元件都有其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一旦温度过高,性能就会下降,甚至可能被直接烧毁。

因此,如何有效地为这些性能猛兽“降温”,同时控制好制造成本,已经成为整个半导体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这个挑战,直接将过去相对处于幕后的“先进封装”技术,推向了产业竞争的最前沿。

过去,人们衡量芯片技术水平,主要看的是“制程节点”,也就是常说的多少纳米。

这个数字越小,代表可以在同样大小的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性能也就越强。

但随着技术发展到物理极限,单纯缩小晶体管尺寸变得越来越困难,成本也急剧上升。

于是,行业开始将目光转向芯片的“组装”方式,也就是封装技术。

先进封装,简单来说,就是不再将一个巨大的芯片单独封装,而是把计算、存储等不同功能的小芯片(Chiplet)制造好后,再通过一种高精度的技术将它们“拼接”在一起,协同工作。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良品率、降低成本,还能实现更高的性能集成。

而在这个拼接过程中,一个名为“中介层”的部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一个超高精度的微型电路板,承载着所有的小芯片,并通过其内部密集的线路,让它们之间能够进行高速的数据交换。

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中介层材料是硅。

台积电凭借其领先的CoWoS封装技术,几乎垄断了高端AI芯片的封装市场,其核心就是硅中介层。

然而,面对AI芯片越来越高的功耗,硅中介层的弱点也暴露无遗。

首先是散热能力不足。

在H100这样的芯片上,硅中介层的工作温度可以轻易达到95摄氏度,这对于散热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其次是成本高昂。

一块12英寸晶圆制造的硅中介层,其单价超过2000美元,这极大地推高了AI芯片的整体成本。

此外,在高频率工作时,硅材料还容易产生信号串扰问题,影响芯片的稳定性和性能。

正因为现有技术路线遇到了瓶颈,全球各大半导体巨头都在积极寻找新的替代材料,一场围绕中介层材料的技术变革已经全面展开。

在这场变革中,几个新的技术方向正受到广泛关注。

首先是有机中介层,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低廉。

通过采用类似于生产电视屏幕的面板级工艺,其生产成本可以比硅中介层降低大约60%。

谷歌公司就在其TPU v5e芯片中采用了这种技术,非常适合对成本敏感的中低端应用场景。

但是,有机材料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其布线精度无法满足顶级AI芯片的需求,线路做得不够细密,限制了其在高端领域的应用。

其次是玻璃中介层,这是三星公司重点投入的方向,并计划在2028年实现量产。

玻璃作为中介层材料,优点非常突出。

它的表面极为平整光滑,非常适合进行多层芯片的3D堆叠,可以使芯片集成面积优化两倍以上,信号传输的线长也能缩短20倍,从而显著降低功耗。

然而,玻璃的一个天然属性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它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很差。

这意味着使用玻璃中介层后,芯片产生的热量很难被传导出去,反而会导致核心温度上升约15%。

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散热问题,是三星实现技术突破前必须跨越的障碍。

当前最被业界看好的,可能是碳化硅(SiC)中介层。

这种材料在散热性能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其热导率是传统硅材料的三倍。

根据测算,如果将英伟达H100芯片的中介层换成碳化硅,其工作温度可以从95摄氏度降低到75摄氏度,仅散热系统的成本就能节省30%。

更关键的一点是,碳化硅的热膨胀系数与芯片本身的硅材料非常接近,这意味着在温度剧烈变化时,两者能够同等程度地膨胀和收缩,避免了因材料不匹配而产生的内部应力,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正是看中了这些优点,英伟达已经决定在其下一代处理器中采用碳化硅中介层。

目前,台积电正与日本DISCO等设备商合作,加紧开发相应的切割设备,目标是在2027年实现量产。

此外,还有一种性能极佳的陶瓷中介层,但由于其加工工艺复杂、生产速度缓慢且成本极其高昂,目前仅用于军工、航天等不计成本、追求极致性能的特殊领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

这场围绕中介层材料的技术路线之争,已经引发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

各大巨头都在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战略布局,竞争日趋激烈。

台积电采取了稳妥的策略,在维持现有硅中介层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碳化硅方案的研发,以巩固其在高端市场的领导地位。

三星则将宝押在玻璃中介层上,试图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实现“换道超车”。

英特尔则依靠其独特的EMIB技术,通过小型桥接芯片的方式降低成本,主攻中端市场。

与此同时,由27家日本企业组成的Resonac联盟则选择抱团取暖,共同攻关有机中介层技术,力图在成本和产能上建立优势。

这场技术变革,对于正在努力发展的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发展机遇。

过去,我们在芯片制造环节,尤其是在光刻机等核心设备上受到诸多限制。

但现在,产业竞争的重心正从前端的“制造”向后端的“封装”转移,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集中力量寻求突破的新赛道。

具体来说,机会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碳化硅材料的国产化。

这是发展自主高端AI芯片的关键一环,如果能在衬底、外延生长和加工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就能为国内芯片产业提供坚实的散热解决方案,摆脱对外的依赖。

其次是玻璃加工设备的自主研发。

虽然玻璃中介层技术尚未成熟,但提前布局相关设备和工艺的研发,有助于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建立完整的本土产业链。

最后,是在有机中介层领域实现规模化生产。

利用我国在面板产业已有的技术和产能优势,可以大规模推广面板级封装,从而有效降低中低端芯片的封装成本,提升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在经历一轮深刻的重构。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试图限制他国获取先进制程技术,而中国则通过“国家大基金”等方式大力扶持本土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封装技术,特别是中介层材料的革新,成为了一个可以绕开部分制程限制、建立自身优势的突破口。

这不仅是单纯的技术竞争,更是关乎国家产业链安全和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博弈。

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碳化硅、玻璃等新材料及其配套设备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价值分配能力。

总而言之,抓住先进封装技术变革的浪潮,在关键材料和设备上实现自主可控,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从追赶到并跑,乃至超越的关键一步。

这需要企业在研发和生产上进行扎实的投入,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战略引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