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专机还没离开中国领空,印度军队的飞机已经降落在了美国阿拉斯加。 这戏剧性的一幕就发生在9月初的天津上合峰会之后。 一边是莫迪在峰会上积极签署《天津宣言》,和中方领导人会谈时笑容满面,甚至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感谢中国;另一边,400多名印度士兵直奔美军基地,展开代号“备战行动”的山地作战演习。 这种“两边下注”的操作,瞬间把印度的战略矛盾摆上了台面。
印度这次派兵参加军演,可不是临时起意。 从2002年开始,美印“备战行动”联合军演几乎每年都办,但今年的时机格外微妙。 印度国防部公开表示,演习内容包括山地作战、电子战和火炮系统协同,这些战术项目被广泛认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报道中直接点出:印度陆军的假想敌不言而喻。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财长贝森特的表态。 他毫不避讳地说中俄印在上合框架内的合作是“作秀”,并强调“美印价值观更相近”。 这句话就像一颗信号弹,照亮了美印关系中最真实的地带:无论经贸上吵得多凶,安全和价值观纽带依然牢固。
说到美印经贸,现在的局面可谓冰火两重天。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怒火几乎要溢出屏幕:“美国进口大量印度商品,印度却很少买美国的”,他称这种贸易是“极度不平衡”。 更让他恼火的是印度一边和美国军演,一边继续从俄罗斯购买能源和武器。 所以即便印度提出零关税方案,特朗普也直接回应:“现在已经晚了。 ”
贝森特的行动更加犀利。 他正试图拉拢欧洲盟友,共同对印度加征关税,理由就是印度买了俄罗斯石油。 这种将经济制裁与地缘政治直接绑定的做法,让印度陷入两难:既要维持和俄罗斯的传统关系,又难以承受西方联合制裁的压力。
但印度似乎早就准备好了应对策略。 莫迪此次访华被广泛视为向美国释放信号。 在特朗普政府持续施压的背景下,印度明显在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 与普京协调能源合作,与中国强化经贸往来,这些动作都在表明:印度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然而地缘政治的现实往往比意愿更复杂。 尽管莫迪表现出改善对华关系的强烈意愿,但印度国内的对华强硬派势力依然强大。 中印之间的边境分歧、市场竞争、战略疑虑只是暂时被管控,远未彻底解决。 这些结构性矛盾让印度的“战略自主”政策时刻面临内部压力。
美印军演的合作深度也在持续加强。 此次400多名印军参与阿拉斯加演习,规模远超往常。 演习地点选在靠近北极圈的严寒地带,山地作战和电子战项目的设置,被军事观察人士视为针对高海拔边境冲突的预演。 印度军方消息人士透露,此次演习重点提升了火炮系统在极寒条件下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套战术体系与中印边境的实际环境高度相似。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的态度看似矛盾,实则清晰。 经贸上重拳出击,安全上却持续拉拢。 这反映出美国对印度战略定位的两面性:既要施压印度服从西方阵营的经济规则,又迫切需要印度在印太战略中扮演遏制中国的前沿角色。 贝森特“价值观相近”的表述,恰恰暴露了美国试图以意识形态绑定印度的手段。
印度民众的反应也呈现分裂态势。 社交媒体上,有人称赞莫迪政府展现了“外交战略的成熟”,也有人质疑同时得罪中美两大经济体的风险。 印度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印关税战已导致印度软件出口、纺织品和医药产品贸易额下降12%,而对中国出口同期增长9%。 这种经济数据的对比,让印度企业界倍感压力。
分析人士注意到,印度在此次上合峰会中的表现确实与往年不同。 没有像以往那样在议题上充当“搅局者”,而是积极配合《天津宣言》的发布。 这种转变被解读为印度在地缘压力下寻求多边支撑的务实选择。 但俄罗斯媒体同时爆料,印度军方在峰会期间仍与美军方保持密切沟通,协调演习细节。
印度外交部人士透露,莫迪政府在处理对美对华关系时,实际上执行着“双轨策略”:经济上向东看,安全上向西看。 这种分裂策略能否长期维持,取决于各方的容忍度。 目前来看,特朗普政府对印度的安全需求暂时压过了经济不满,但贝森特推动的欧洲联合制裁可能改变这一平衡。
中印之间的实际合作进展似乎比预期更快。 边境地区的部队脱离接触进程仍在继续,印度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印投资同比增长17%,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这些合作项目与印度“印度制造”政策高度契合,显示出务实合作的一面。
但印度军方与美国的合作仍在深化。 除了阿拉斯加演习,美印海军还在印度洋计划开展反潜联合训练。 印度军事分析网站称,这是应对“某大国潜艇在印度洋活动增加”的直接举措。 印度国防部消息源透露,美印正在谈判共享海洋监视卫星数据,这将极大提升印度对印度洋的监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