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润滑油的国产化替代,是一条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的艰苦征程,其中928航空润滑油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航空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2年,随着第一批苏-27SK重型战斗机的交付,中国空军战斗力获得了质的飞跃,但同时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这些俄制战机使用的ИПМ-10航空润滑油能否实现国产化替代?
当时,由于车臣战争影响,ИПМ-10润滑油在1992年被迫停产,俄罗斯不得不对原有标准进行修订,放宽部分指标要求。 中国空军油料研究所临危受命,开始了国产替代油的研制工作,最终成功开发出了928航空润滑油。
01 俄制润滑油的发展与困境
ИПМ-10润滑油是前苏联应用最普遍、最基本的航空润滑油之一,广泛应用于涡轮喷气和涡轮风扇发动机。
这款润滑油以88.5%的合成烃和10%左右的癸二酸酯为基础油,添加2.5%的添加剂组成,具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平滑的黏温曲线、良好的低温性能和低的蒸发性能。
1969年前苏联利用加氢方法,采用软化点为52℃的石蜡为原料,对正构烷烃进行异构化加氢处理,然后再蒸馏得到高质量半合成润滑油,在质量上毫不逊色于酯类油。
ИПМ-10的使用温度范围为-50~200℃,是苏联航空工业的一项重要成就。然而,这款润滑油原在车臣首都格罗兹尼生产,由于车臣战争的影响,于1992年被迫停产。
02 中国航空润滑油的国产化征程
我国在1992年引进某主战机时,该机的AЛ-31Ф发动机、起动机、涡轮冷却器、恒速传动装置等要求使用ИПМ-10主滑油。
面对俄罗斯伊普姆-10润滑油的可能断供风险,空军油料研究所在1995~2001年间,以Ty381011299-90技术条件为依据,紧急研制了928航空润滑油。
928航空润滑油于1998年立项,同年底确定配方:以聚а烯烃与部分双酯混合,并添加抗氧剂、防腐剂等添加剂综合调制而成。2000年完成了涡轮启动机轴承、发动机主轴承的试验。
2001年,928航空润滑油开始在第一批4架歼-11A型战斗机上试飞测试,结果显示其性能完全满足AЛ-31Ф系列发动机的需求。2002年12月,正式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鉴定1。
03 928航空润滑油的技术特点
928号合成航空润滑油以聚-a烯烃为基础油加多种添加剂制成。该油不仅低温性能优异,还具有卓越的总体性能,改善了燃油经济性,可在起动时实现快速的发动机保护作用。
其抗氧化性和热稳定性适合于高温和苛刻条件下使用,优异的抗磨性和减摩剂配方延长发动机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04 通过俄罗斯权威认证
1999年底到2000年5月,俄罗斯中央航空发动机制造研究院对928航空润滑油进行了全面的理化性能评定及综合鉴定法评定。
评定结论表明:
中国研制生产的928航空润滑油试验样品符合用于评定ИПМ-10润滑油的技术条件的要求
928航空润滑油试验样品的性能不亚于ИПМ-10润滑油
928润滑油可用于俄产燃气涡轮发动机燃料系统的封存,首封期为6年
俄罗斯方面确认,由中国研制和生产的928航空润滑油,推荐用于俄产使用ИПМ-10润滑油的装备,使用中不受任何限制。
随后,928航空润滑油被列入《俄制航空装备使用的外国油料品名表》1998年(第六次公布)的增补中,这意味着它获得了俄罗斯官方的认可1。
05 广泛应用与性能对比
2003年春季,928航空润滑油正式在空军部队的歼-11战斗机上使用,主要应用对象是装备AЛ-31Ф系列发动机的飞机,包括苏-27SK/歼-11A、部分歼-11B、苏-30MK系列等。
截至目前,928航空润滑油累计飞行时间已达20万小时以上。其不仅可以用于AЛ-31Ф系列发动机上,还可以用于燃气涡轮启动机和俄制ГП-21恒速传动装置,全面助力战鹰守卫祖国蓝天。
随着歼-15、歼-16等新型战机的陆续服役,国产航空润滑油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国产歼击机的需求。
928航空润滑油的研发成功,不仅解决了航空装备保障的“卡脖子”问题,更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在材料领域具备了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国产航空润滑油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一个道理:关键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实现航空强国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