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德国给中国送40万套装备,有点像历史上的“神奇操作”一样,没经历过的人都觉着这剧情转折太突然。德国一边要和日本搞事,另一边大把军火往中国运。到底怎么回事?其实认真一扒,根子还得看矿产,是中国的钨、锑、锡。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德国突然大发善心,能帮就帮一次,细看才明白,全是精打细算,一桩你来我往的资源大买卖。
二战前后,中国的日子可不好过。东北丢了,人心慌。国民党这边蒋介石上台,手里攒着一批各地杂牌军,说是军队,其实差不多就老枪加大刀,武器配置基本靠吼。日本不停东征西讨,长城抗战的时候中国部队拼了命,弹药掉得比雪还快,一个班就剩几个人撑着机枪。蒋介石那边天天发愁,打仗最怕啥?怕硬仗,怕缺枪,更怕没人给自己撑腰。他最早盯上德国,就是看中人家有技术、装备好,关键是一战后德国被打趴下了,没血海深仇,德国对中国这块没什么殖民地幻想,合作意愿很高。
德国顾问团一出现在中国,气氛马上变了。马克斯·鲍尔带着大几十号人,走哪儿哪儿成焦点。国军一群老兵见惯了拉壮丁和刀枪棍棒,突然有人教他们摆正队列、分组进攻、阵地巩固,简直像开了天眼。说到鲍尔,人挺靠谱,战术理论扎实,是一战遗老。人没在中国呆太久就去世了,德国换了汉斯·冯·塞克特这种大佬级别的人,直接把中国部队训练从“连轴转”带到“正规军”。塞克特那套小而精、机动作战的建议,看着很现代,像今天的特种部队,他还主导搞了教导总队、精英师,这一票德械师后来在淞沪、台儿庄,简直就是硬核代表。
德国为啥非盯着中国的矿不放?说得明白点,就是要资源。德国打一战,被凡尔赛条约锁得死死的,苏台德、洛林、阿尔萨斯的矿都被割了。没有钨,坦克和穿甲弹直接报废;没锑,炮弹外壳、合金材料硬度上不去;没锡,大型发动机、轴承容易过热罢工,青铜件做不出来。欧洲国家有点资源的不跟德国玩,甚至西班牙这种小国炒矿都鸡贼得很,根本不肯低价卖。中国这边,矿山多、产量大,卖价还实在,德国早就流口水。
签约方式真是一点都不复杂。中德拍板搞易货,中国出口矿石(钨、锑、锡、少量钼)给德国,德国把先进装备、武器、技术打包给中国。最典型的就是《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全靠矿换装备。那些年中国的钱不多,金银也没多少,全靠矿石“硬通货”。德国要的不是几十吨、几百吨,是一万吨一万吨地拉,运输线上蒸汽机长鸣,铁路货场堆得满满当当。
德国装备来的时候,国军士兵看傻了。装备清单拉出来比大米还扎眼:M35钢盔成堆,毛瑟步枪、MG34机枪、各型号榴弹炮,还有一堆反坦克炮,什么一号坦克样车、装甲侦察车,都发过来给中国当模具用。教导总队最先批量装备这些家伙,德械师士兵穿新军服戴德式头盔,成活教材。工厂那边,汉阳兵工厂、金陵兵工厂也加快改造,全线仿品上线,步枪换制、机枪组装、弹药车间夜里都不停。谁能想到,中国步枪背后,德国人功不可没,真不是一两年能学来的东西。
装备不是看着豪气,打起仗来才见真章。淞沪会战,国军德械师顶住日军精锐,一个连手里的德式迫击炮、机枪,比老式装备火力翻番。火力凶猛,守得住。台儿庄一战,德械师协同作战,穿插、包抄,打日本坦克都有针对打法。当时国军拿德国反坦克炮轰日军装甲车,就是经典桥段。历史课本里没细讲,老兵回忆真心佩服,打了不少漂亮仗靠的就是装备升级。
德国产品一贯讲究,武器稳定耐用。最离谱的地方是,几万把毛瑟手枪、十几万挺机枪、几十万发步枪子弹,装船发过来,走的是天津塘沽、上海外滩这种大港口,好家伙,每次新货到码头,士兵排着队等分发。人手一套装备升级包,士气能不上去?军官带兵新花样层出不穷,作战计划也有新思路,正面顶日军、侧面游击战,招法比之前灵活多了,拉锯战、歼灭战都能上。
最根本的,德国自己算盘打得啪啪响。钨、锑、锡三样凑齐了,每年进口量几乎占世界总产的一半,德国把中国矿当战略物资抢着要。不光出口装备,还特意帮中国建新兵工厂,技术转移很大方,看起来是互利,其实德国把大笔贷款、军工厂投资也当成“锁矿措施”。条约规定得很清楚,所有军售靠矿石分期抵押,德国根本不担心中国耍赖。中国也图个机会,用装备撑住了全国局势,跟日本正面硬刚硬是多熬了几年。
不过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剧情反转得也快。希特勒上台后初期挺支持中国,说到底中国够底蕴、矿产丰富,对德国有用。但时间一长,德国看日本发展得更快,反苏联地缘思路一出来,关系就开始变味。德国外长变成里宾特洛甫,外交更现实,直接转向日本。承认伪满洲,顾问撤回,后续大单压下来,手里的矿还是抢着要,军火不卖了,中国只能靠自力更生扛过去。德顾问团走了,留下一堆资料、战术手册,让中国军队靠本事慢慢琢磨。
有人说,德国这场买卖亏了,其实一点都不。德国拿到的矿产,直接撑起了三级跳的军工业,坦克、火炮、飞机、潜艇的生产线天天转。钨芯子弹打穿装甲,锑和锡补强火炮,关键时刻顶住了工厂的原材料缺口。中国这边,虽然最后装备断供,但那些年积累下的工业基础、现代化军队框架,什么都不是白来的。师承欧洲老牌军工,转手改良、国产,成了后面的底牌。
中德这场交易看起来像军火买卖,实质上一种历史机遇握在双方手里,德国围着中国矿产绕圈子,顾问、装备、工业技术全都上阵,中国凭这个抗住了东亚最难的十年。合则两利,利益散了自然各奔东西。那40万套装备,明摆着不是慈善,是各取所需。谁也不是傻子,算盘算得比谁都精。回头想想,二战时期大国小国的取舍比现在还复杂,这一笔装备换矿,搁哪儿都是国际关系的教材级案例。
一环套一环,看似热情洋溢,其实心里都有点数。德国走到了后来,光顾着盯日本,结果打出多线战场,资源分散。中国这边靠设备撑几年,后劲跟上来。很多现当代中国工业、军事人才其实起步都带点“德系基因”,血脉相连,断也断不了。这才是德国送中国装备的核心底色,谁都明白,国际关系里,永远没有简单的朋友,只有复杂的利益,谁会白送谁一枪一炮?只看谁能稳稳拿到自己想要的,从头到尾,一出好戏。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