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2018年,陕西这家券商第一次向A股大门发起冲击,彼时营收还算稳定,但偏偏赶上业绩下滑、踩了监管红线,上市梦碎,西安金融圈一片惋惜,谁都说可惜。
两年后,2020年,开源证券又试图“二进宫”,这次摊上了华业化工债券的尽调风波,项目里埋了雷,内控问题被扒了个底朝天,监管罚单一落地,IPO又得重新排队。
2021年到2025年,第三次冲刺开始,外界普遍看好,毕竟这几年营收、净利润都在涨,3100名员工人均创收接近90万,放在地方金融圈里,绝对是“别人家孩子”的水平。
但就在关键节点,2025年10月,证监会突然暂停其债券承销业务半年,理由很直接,多个项目质控不严,投行线一度成了“漏网之鱼”,这一下,上市进程彻底卡壳,堪称“自断一臂”。
开源证券的故事,戏剧性十足,表面看是业务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背地里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短板——区域影响力有限,全国知名度始终没打出去,出了陕西,算不上什么“大佬”。
陕西本地市场,它几乎无敌,新三板项目储备全国前列,2022年北交所过会12家,排名全国第三,这些成绩让人眼馋,但A股看重的是全国性布局和品牌影响力,区域龙头的光环,并不总能转化为上市的通行证。
债券承销上,开源证券是陕西绝对的“地头蛇”,2025年承销规模依旧领先,但全国排不进前二十,和中信、中金这些巨头比,体量差太多,A股市场对“本地王者”并不买账,资本的冷漠让人清醒。
监管的尺度越来越严,尤其对国有企业,证监会的反馈意见直指要害,整改不到位、历史问题反复出现,每一次都像是一次“清算”,资本市场对“国企光环”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开源证券背靠陕煤集团,资源不缺,项目不断,内控却一再出事,很多人说这是“国企傲慢”,觉得有靠山就能过关,实际上,资本市场讲究的是透明和规范,谁也不能例外。
地方券商在本地混得风生水起,想要迈向全国,难度远超想象,A股主板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业绩只是基础,品牌影响力、合规能力、管理水平,缺一不可,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考试。
2025年,资本市场资金并不紧张,投资者也并不缺乏选择,区域冠军想获得青睐,必须跳出本地舒适圈,靠资源拉动的增长模式越来越难被认可,市场更在意企业的全国化能力和风控体系。
合规不是鸡肋,而是底线,2025年证监会反复强调“合规先行”,监管尺度只会更严,企业再想在尽调、内控上“走捷径”,风险就会被市场无限放大,投资者用脚投票,没有侥幸。
国企身份曾经是开源证券的护身符,如今却变成了紧箍咒,享受了资源优势,就要接受更高标准的监督,拿着国家的钱,玩不得半点“猫腻”,一旦出事,影响层层传递,谁都承担不起。
开源证券三次IPO失败,不只是个案,这几年,甘肃的银行、山东的药企、四川的建筑公司,都曾在上市门口摔倒,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区域属性太强、全国化不足、合规意识薄弱,资本市场不再轻易买单。
A股主板的“隐形门槛”越来越高,不只是财报漂亮、业务能打就行,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和全国影响力,这对所有“地方一哥”都是一次警醒,靠资源、靠关系的时代正在过去。
西安本地人说,肉夹馍再好吃,也得有人认,开源证券要想走得远,光靠本地市场撑不起来,只有真正把业务做精,把内控做严,迈出陕西,才能在更大的舞台上证明自己。
上市不是终点,更不是提款机,2025年开源证券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无数区域龙头的焦虑和迷茫,资本市场是照妖镜,不是遮羞布,所有短板都会被放大,所有问题都会被清算。
未来会怎样,没人敢下定论,监管的高压之下,企业要想闯关,只有一条路: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不给自己留后路,市场不会撒谎,成绩单只认硬实力。
时间还在走,开源证券还在挣扎,西安护城河外的这场资本博弈,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转折点在哪,或许,只有等到风暴真正过去,答案才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