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德黑兰的地铁站,我差点以为自己穿越到了某个平行宇宙。眼前这位戴着头巾的伊朗大妈,正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用流利的中文跟我说:"小伙子,你是不是中国来的?我儿子在北京读博士呢!"那一瞬间,我的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手里拿着的谷歌翻译还在那儿转圈圈。身边来来往往的当地人,看我这副呆若木鸡的表情,还有几个人笑着用英语问我:"First time here?"(第一次来吗?)
说实话,在来伊朗之前,我脑子里的画面完全是另一套剧本。新闻里的那些严肃镜头,网络上的各种传言,让我以为自己要去的是一个神秘而封闭的地方。结果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这哪是什么与世隔绝的地方,分明是个让人意外连连的宝藏国度。
那位地铁站的大妈后来告诉我,她家楼下就有个中文培训班,每天晚上都有三四十个伊朗人在那儿学"你好"、"谢谢"。听到这儿,我心里嘀咕:这剧情发展得也太出乎意料了吧?
第一印象:这也太"现代"了吧
刚下飞机那会儿,我还在心里打鼓,想着要不要把手机藏得严实点。结果一出机场,满大街的智能手机晃得我眼花,连卖烤玉米的大叔都在用二维码收款。我当时就笑了,感觉自己像个土包子进城。
在德黑兰的第一个晚上,住的酒店WiFi密码居然是"Welcome2022",网速快得我都怀疑是不是搞错了什么。打开手机一看,Instagram、Twitter这些在国内需要"科学上网"的软件,在这儿却用得比我在北京还顺畅。这种反差感,就像你准备吃咸菜配白粥,结果端上来的是满汉全席。
酒店前台的小哥叫阿里,26岁,英语说得比我还溜。他告诉我:"伊朗年轻人基本都会用这些软件,我们的生活和你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
"那你们平时都在上面聊什么?"我好奇地问。
"和全世界年轻人一样啊,追剧、分享美食、吐槽工作,"阿里笑着说,"你以为我们会聊什么?"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带着多少刻板印象来到这里。
街头见闻:颠覆三观的日常
在德黑兰的大街上转悠了几天,我发现这里的"反差萌"简直不要太多。
早上8点的上班高峰期,地铁里挤得和北京1号线有得一拼。但最让我惊讶的是,车厢里居然有专门的女性区域,而且标识做得特别清楚。开始我以为这是什么保守的规定,后来和一位当地女孩聊天才知道,这其实是为了保护女性免受骚扰的贴心设计。
那个女孩叫萨拉,在一家科技公司当程序员。她告诉我:"这种设计让我们上下班更安全,特别是晚上。你们中国有这样的设置吗?"
"没有,"我如实回答,"我们主要靠监控和安保。"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嘛,"萨拉笑着说,"重要的是让女性感到安全。"
街上的咖啡馆更是让我大跌眼镜。原以为这里的咖啡文化应该比较传统,结果走进一家叫"Coffee Moon"的咖啡店,里面的装修风格简直就是北欧极简风的翻版。年轻人们坐在那儿用MacBook工作,点的是卡布奇诺和焦糖拿铁,氛围和上海的网红咖啡馆没什么区别。
最神奇的是,这家店的菜单居然有中文版本。老板是个30出头的伊朗小伙,叫雷扎,之前在上海待过两年。
"中国客人点单比较直接,"雷扎说,"不像欧洲客人要问这问那的。而且你们特别喜欢拍照发朋友圈,所以我专门把店里的灯光调得更适合拍照。"
这种细节上的用心,真的让我有点感动。
购物奇遇:我成了"网红"
在德黑兰的大巴扎(传统市场)购物,绝对是一次奇幻之旅。
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市场,面积大到我走了3个小时都没逛完一半。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里的商贩居然有不少会说中文。而且不是简单的"你好"、"便宜",是真的能用中文跟你砍价。
有个卖地毯的大叔,一看到我就来了句:"小兄弟,这块地毯是真丝的,你们中国人最识货了!"说得那叫一个地道,我都怀疑他是不是华裔。
"大叔,您这中文哪儿学的?"
"电视剧啊!"大叔一脸得意,"《甄嬛传》、《琅琊榜》,我都看过。现在正在追《庆余年》呢!"
我当时就惊了,心想这文化输出也太强了吧。
更离谱的是,当我掏出手机想拍张照发朋友圈的时候,周围突然围过来七八个当地人,都想和我合影。原来,在这个区域,中国游客还是比较少见的,我这个"活体中国人"反倒成了稀罕物。
一个小伙子用不太熟练的英语跟我说:"Can you teach me some Chinese words?"(你能教我几个中文词吗?)然后掏出手机开始录视频,说要发到Instagram上。
我教了他"你好"、"谢谢"、"再见"几个词,他学得特别认真,还让我纠正发音。最后他说要把这个视频发给在北京留学的表哥看,证明自己也在学中文。
这种被"围观"的感觉,就像自己突然成了某种文化大使,责任重大啊。
美食探索:味蕾上的文化冲击
说到伊朗菜,我原本的预期是"应该和土耳其菜差不多吧"。结果第一顿正宗伊朗菜就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叫"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在一家叫"Dizi Traditional"的餐厅,服务员端上来一个铜制的小锅,里面炖着羊肉、豆子和土豆。这道菜叫Dizi,是伊朗的国民料理。吃法特别有趣:先把汤倒出来喝掉,然后把剩下的肉和菜捣成糊状,配着薄饼吃。
"这个吃法好特别,"我对旁边的伊朗朋友侯赛因说。
"这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吃法,"侯赛因一边示范一边解释,"Dizi不仅仅是一道菜,更像是一种仪式。家人围坐在一起,慢慢享受这个过程。"
"有点像我们的火锅,"我突然想到,"也是大家围着一起吃,重要的是氛围。"
"对对对!"侯赛因眼睛一亮,"我在电视上看过中国火锅,感觉很相似。"
伊朗的藏红花更是让我长了见识。在国内,藏红花是昂贵的调料,要按根算钱。但在伊朗,这东西就像我们的胡椒粉一样常见。餐厅里的米饭、茶水、甚至冰淇淋里都能看到藏红花的身影,那种金黄色的色泽和独特香味,简直是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一个做餐饮的老板告诉我,伊朗是世界上90%藏红花的产地。"在你们国家可能很贵,但在我们这里,没有藏红花的米饭就不是完整的米饭。"
这就好比外国人觉得我们的茶叶很神奇,但对我们来说,喝茶不就是日常吗?
宗教与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肃"
来之前,我对伊朗的宗教氛围还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从新闻里看到的画面,总让人觉得这里的生活可能会比较严格。
但实际体验下来,发现这里的宗教氛围更多是融入生活的,而不是压抑生活的。
每天5次的祈祷时间,街上会传来宣礼的声音,但生活并不会因此停滞。商店照常营业,地铁照常运行,咖啡馆里的年轻人照常聊天。这种宗教与日常生活的平衡,比我想象中要自然得多。
在一个清真寺附近,我遇到了一位正在祈祷的大叔。祈祷结束后,他主动过来跟我聊天。
"你是中国人吗?"他用英语问我。
"是的,第一次来伊朗。"
"欢迎你!"大叔笑得很灿烂,"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们很尊重中国人。"
然后他告诉我,附近有个很好的茶馆,推荐我去试试传统的伊朗茶。整个对话过程中,我丝毫没有感受到任何的距离感或者戒备心。
这种宗教包容度,说实话比我预期的要高很多。
科技与传统:古老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伊朗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程度。
在伊斯法罕的一个传统手工艺作坊里,70岁的老师傅正在制作精美的珐琅彩。他的工艺传承了三代人,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但就在他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部最新款的iPhone,用来接订单和展示作品。
"现在很多外国客户都是通过Instagram找到我的,"老师傅指着手机说,"我孙子帮我开的账号,现在有5万多粉丝呢。"
这种传统手艺与现代营销的结合,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性。不是固守古老的模式,而是用现代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德黑兰的科技园区,我还参观了几家当地的科技公司。让我惊讶的是,这里的程序员们使用的开发工具、工作方式,和硅谷或者深圳的科技公司没什么区别。甚至因为时差关系,很多公司还承接来自欧美的外包项目。
一个叫法里德的程序员告诉我:"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与世界有隔阂,但在技术领域,代码是没有国界的。"
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年轻人的世界:比想象中更"国际化"
伊朗的年轻人可能是这次旅行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群体。
在德黑兰大学附近的一家书店,我遇到了几个正在讨论学术问题的大学生。他们的英语都很流利,对国际时事的了解程度也让我刮目相看。更有趣的是,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远超我的预期。
一个学经济学的女生叫梅赫里,她居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有着很深入的研究。
"中国的发展模式对我们很有启发,"梅赫里说,"特别是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现代化。"
"你们平时都从哪里了解这些信息?"我好奇地问。
"网络啊,YouTube、BBC、CNN,还有中国的一些英文媒体,"她回答得很自然,"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只要想了解,总能找到渠道。"
这些年轻人的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真的刷新了我对这个国家的认知。他们不是被束缚在某种固化的框架里,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拥抱世界。
另一个学计算机的小伙叫阿米尔,他告诉我自己正在学中文,因为想去中国的科技公司工作。
"华为、腾讯、字节跳动,这些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很大,"阿米尔说,"我觉得学会中文会有更多机会。"
听到这话,我心里五味杂陈。这些年轻人对未来的规划如此清晰,对世界的理解如此深刻,而我来之前居然还在担心语言不通、文化冲突的问题。
回望与反思:那些被打破的偏见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来伊朗之前的那些担心和预设,简直就像在看一部荒诞喜剧。担心网络不通,结果这里的网速比我家里还快;担心文化隔阂,结果到处都能遇到中文流利的当地人;担心生活不便,结果发现这里的现代化程度超出预期。
最让我感慨的是,我们对一个国家的了解,往往来自于碎片化的新闻报道和二手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不全是错的,但绝对是不完整的。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部分都是真实的,但组合起来却不是大象的全貌。
在伊朗的这两个星期,我最大的收获不是看到了多少风景,吃了多少美食,而是重新学会了如何去理解一个陌生的文化。不是带着预设的标准去评判,而是用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和感受。
那位在地铁站遇到的大妈,后来成了我的"伊朗妈妈"。她每天都会给我发微信,分享当地的生活趣事,问我在中国的生活怎么样。她的儿子从北京回来后,还专门约我视频聊天,用他学到的四川话跟我说"巴适得很"。
这种跨越国界的温暖,是任何旅行攻略都无法提前告诉你的。
离开伊朗的那天,阿里从酒店专程赶到机场送我。他说:"希望你能告诉更多中国朋友,我们这里的真实样子。"
我拍着他的肩膀说:"放心,我会的。"
现在写下这些文字,就是在兑现当时的承诺。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也远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复杂在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简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理解,其实不需要太多的翻译。
如果你也有机会去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记得先把脑子里的偏见清空,然后用心去感受。相信我,收获绝对比预期要多得多。毕竟,最好的旅行,就是那些让你重新认识世界的旅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