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殉葬的确是朱元璋首开恶例,但不能因此说明朝的殉葬制度一蹴而成,而是经过朱棣父子继承,才形成不成文制度。
虽然后人不知道朱元璋为何要恢复殉葬,但还是能从史料中看出端倪的。
首先,朱元璋有一个认知:他认为人死后所享受的一切要和生前一样。
因此在洪武元年正月初五制定太庙祭器时,就规定宗庙器用服御,皆如事生之仪。于是,有司就连洗澡所用之物也准备齐全。
1368洪武元年正月○丙子5詔製太廟祭器。上曰:今之不可為古。猶古之不能為今。禮順人情。可以義起。所貴斟酌得宜。必有損益。近世泥古。好用古籩豆之属以祭其先。生既不用。死而用之。似亦無謂。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其製宗廟器用服御。皆如事生之儀。于是。造銀器以金塗之。酒壺、盂(角戋)。每事皆八。朱漆盤盌二百四十。及楎椸、枕簟、篋笥、幃幔、浴室。皆具。
皇帝使用的死物尚且要和生时相同,那生前的妃嫔自然也要追随地下继续侍奉主君。
当然,反对者可能会说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测,不能算朱元璋恢复殉葬的原因,那来看下一条。
朱元璋对女性向来苛刻。
随手举例,出自洪永时人刑部左侍郎刘辰,奉朱棣之命编写的《国初事迹》:
一太祖亲征婺州,有男子进一女子,约二十岁,能作诗。太祖日: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诛之以绝进献。···一、徐达围苏州,太祖特命指挥傅有德,领马军三百与同徐州陆参政出哨济、定,以警中原。赐友德宴,命叶国珍陪饮,拨与朝妓十余人。太祖令内官覘视。后,国珍令妓妇脱去皂帽鞋子,穿华丽衣服混坐。太祖怒,令壮士拘执叶国珍,与妓妇连锁于马妨,妓妇劓去鼻尖。国珍称说:死则死,何得与贱r同锁。太祖曰:尔不遵我分别贵贱,故以此等贱r辱之。鞭讫数十,发瓜州做霸夫,后释之。···一李文忠守严州,取娼j韩氏在家宿。太祖知之,差人将韩氏诛之,召文忠问罪。皇后劝谏,复令还严州。
有人为谋求前程进献能作诗的才女,朱元璋诛之以绝进献。叶国珍和歌伎鬼混,朱元璋把歌伎鼻子削掉。李文忠迷恋娼j,老朱诛杀娼j。
这行为很朱家特色,后世朱皇帝也无不如此,遇到男女问题从来都是杀女保男,明朝女性遇到朱皇帝也算是倒邪霉了。
朱元璋为何对女性如此严苛残酷?
其实就是因为前元多有后妃干政、甚至秽乱宫闱的事例,给朱元璋观感很不好很不好。特别是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后宫,那叫一个乱七八糟鸡飞狗跳,妥欢帖木儿那厮还带头搞群匹······
朱元璋对此是深恶痛绝,早在义军时期,就和大儒范祖幹探讨治世之道,老范建议他修身、齐家、然后就能治国、平天下。老朱深以为然,认为这是圣人之道可以为万世法。
1358戊戌歲十二月○辛卯27辟儒士范祖幹、葉儀。既至。祖幹持大學以進。上問:治道何先?對曰:不出乎此書。上命祖幹剖析其義。祖幹以為帝王之道。自修身齊家以至於治國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齊方正。使萬物各得其所。而後可以言治。上曰:聖人之道。所以為萬世法。吾自起兵以來。號令賞罰。一有不平。何以服眾。夫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悉此道也。甚加禮貌。命二人為諮議。儀以疾辭。祖幹亦以親老辭。上皆許之。
建国后的洪武元年三月初一,朱元璋就命翰林儒臣修女戒,指出女性不过是伺候男人的,如果太给她们脸,她们就会骄恣犯分。
洪武元年三月辛未朔。命翰林儒臣修女戒。上謂學士朱升等曰:治天下者修身為本。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使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属。不過備職事、侍巾櫛。若寵之太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觀歷代宮閫。政由內出。鮮有不為禍乱者也。夫內嬖惑人。甚於鴆毒。惟賢明之主能察之於未然。其他未有不為所惑者。卿等為我纂述女戒。及古賢妃之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
严内教的第一步就是制定严禁后妃干政的家法,于是,洪武三年(1370)五月初七,朱元璋在册封诸妃之际,又制定后妃不得干政的令典。
就是基于元顺帝不能严宫阃之政,以至于后妃宫女都敢私通外臣,勾结僧道,收取贿赂,淫渎亵乱。
1370洪武三年五月○乙未7冊妃孫氏為貴妃。吳氏為充妃【应该是胡氏吧】。郭氏為惠妃。郭氏為寧妃。達氏為定妃。胡氏為順妃。····內使監令引妃謝皇帝皇后。並如宮中之儀。上以元末之君不能嚴宮閫之政。至宮嬪女謁。私通外臣。而納其賄賂。或施金帛於僧道。或番僧入宮中。攝持受戒。而大臣命婦。亦往來禁掖。淫瀆褻亂。禮法蕩然。以至於亡。遂深戒前代之失。著為令典。俾世守之。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发事不預焉。自后妃以下。至嬪侍女使。小大衣食之費。金銀錢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宮奏之。而後發內使監官覆奏。方得赴所部關領。若尚宮不及奏。而朦朧發內官監。監官不覆奏而輙擅領之。皆論以死。或以私書出入內外者。罪亦如之。宮嬪以下。遇有病。雖醫者。不得入宮中。以其症取藥而已。群臣命婦於慶節朔望朝見中宮而止。無故即不得入宮中。人君亦無有見外命婦之禮。天子及親王后妃宮嬪等。必慎選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進。恐其夤緣為姦。不利於國也。至於外臣請謁。寺觀燒香。禳告星斗之類。其禁尤嚴。
制定法令之外,还营造后妃不能预政的宫廷氛围,朱元璋命工部造红色铁牌,上面镌刻戒谕后妃的言辞,字皆饰以金,悬挂宫中,以此警示后妃。
宫中有悬挂前代皇后图像,其中有武后图。儒臣钱唐听说后,出于对牝鸡司晨的反感,劝谏朱元璋宫中不宜悬挂武后图。
可能他没说太直白,朱元璋当时没明白钱唐的意思,反而训斥了他,老钱在午门外候罪一整天,朱元璋才意识到钱唐的未尽之语,迅速撤掉武后图,赐饭食给钱唐。
通过他纳谏撤武后图的事,就能看出朱元璋即便在细枝末叶上,都在防备后妃预政。
1372洪武五年六月○甲辰29命工部造紅牌。鐫戒諭后妃之辭。懸於宮中。其牌用鐵。飾字以金。仍造宮中佩用象牙牌四十有九。以坤寧厚載字為號。黃紅青綠絨為縧。
双槐岁抄卷第一[明] 黄瑜 撰尊孔卫孟国初象山钱惟明(唐)者。···即拜刑部尚书。···常谏宫中不宜揭武后图。忤旨。待罪午门外终日。上悟。赐饭。即命撤图。
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初一,朱元璋又和侍臣谈到前朝女宠、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之祸的问题。
针对女宠之祸,朱元璋认为,只要人君不惑于声色,严宫闱之禁,使贵贱有别,恩爱不遮盖大义,就不会生出女宠之祸。
1376洪武九年十一月辛巳朔。上與侍臣論及古之女寵、宦官、外戚、權臣、藩鎮、夷狄之禍。侍臣曰:自古末世之君。至於失天下者。常在於此。然所以啟之者有漸也。女寵之禍常始於干政。外戚之權常始於怙恩。宦官之威常始於柄兵權臣之專竊常始於蒙蔽。至於藩鎮跋扈。則由於姑息。夷狄侵暴則由於國勢不振。漢唐以下覆轍可鑒矣。上曰:木必蠹而後風折之。體必虗而後病乘之。國家之事亦猶是已。漢無外戚閹宦之權。唐無藩鎮夷狄之禍。國何能滅?朕觀往古深用為戒。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於聲色。嚴宮闈之禁。貴賤有體。恩不掩義。女寵之禍何自而生?不牽於私愛。惟賢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禍何由而作?閽寺便習職在掃除供給。使令不假以兵權。則無宦寺之禍。上下相維。小大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謹威福之下移。則無權臣之患。藩鎮之設。本以衛民。使財歸有司。兵必合符而調。豈有跋扈之憂?至於御夷狄。則修武備。謹邊防。來則禦之。去不窮追。豈有侵暴之虞?凡此數事。常欲著書。使後世子孫以時觀覽。亦社稷無窮之利也。侍臣頓首曰:陛下此言。誠有國之大訓。萬世之明法也。願著之常典。以垂示將來。
朱元璋对自己不受女宠蛊惑很是自豪,还专门教育太子和诸王要对女宠戒备,必须防患于未然。
他还特意召见有名的孝义之家郑氏,询问治家长久之道,郑家家主郑濂回答说“谨守祖训、不听妇言”,得到朱元璋的称赞,老朱为了嘉奖郑氏,提拔郑家子弟几十人授予官职。
1380洪武十三年二月○辛未10遣官祀歷代帝王。上諭皇太子諸王曰:吾持身謹行。汝輩所親見。吾平日無優伶(上執下目)近之狎。無酣歌夜飲之娛。正宮無自縱之權。妃嬪無寵幸之昵。或有浮詞之婦。察其言非。即加詰責。故各自脩飭。無有妬忌。至若朝廷政事。稽於衆論。參決可否。惟善是從。或燕閒之際。一人之言。尤加審察。故言無偏聽。政無阿私。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慮患防危。如履淵氷。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猶恐不及。故與爾等言之。使知持守之道。
他对女祸之防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高丽人周英赞和周谊之女都在后宫,高丽国王为了和明朝搭上关系,曾先后派周英赞和周谊多次出使明朝(周英赞淹死后派周谊)。
朱元璋因此怀疑高丽是想通过周氏父女的关系入窥中国,让他老朱重蹈前元奇氏之乱的覆辙,就对高丽非常警惕,不仅敕谕辽东指挥使提高戒备,还指示高丽不必来朝太勤。
沈德符为此夸赞他家圣主严防女戎如此,岂会有褒女、骊姬之祸?
1380洪武十三年五月○丙辰26勑諭遼東都指揮使司曰:五月二十五日得奏。知高麗周誼至遼東。朕觀其來。咨知東夷之詐。將以搆大禍也。此來豈誠心哉?爾等鎮戍邊方。不能制人。將為人所制矣。且高麗朝貢前已違約。朕嘗拘其使。詰責之。後縱其歸。令當如約。則事大之心。其庶幾乎?使既還。未聞有敬畏之心。乃復懷詐。令誼作行人。假稱計事。此非有謀而何?前元庚申君嘗索女子於其國。誼有女入于元宮。庚申君出奔。朕之內臣得此女以歸。今高麗數以誼來使。殊有意焉。卿等不可不備。毋使入窺中國也。勑至。當遣誼至京。別有以處之。
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高丽女见疑洪武十三年,高丽愆贡期,上赐诏诘责之。既而彼国遣使周谊来计事,上敕辽东都指挥使司曰:“高丽朝贡违约,朕拘其使,后纵之归,乃复怀诈,令谊作行人,非有谋而何?前元庚申君曾纳谊女于宫中,庚申君出奔,内臣得此女以归,今高丽数遣谊来使,殊有意焉,卿不可不备。敕至当遣谊来京,别有以处之。“及周谊至京,署本国衔,为礼曹判书。上赐以袭衣,遣通事先归,留谊于京师。仍命边将:“自今入境者,皆止于边,不许入见,虽有贡赋亦不许入献。”盖终以女在宫为疑。圣主之严防女戎如此,又安得褒女、骊姬之祸乎?
从朱元璋的言行举止,足见他对女性的严苛、防范以及轻贱。
在他的认知中,后妃只是服侍他的附属品,只能围绕着他转,因他而生,为他而死,都是天经地义值得嘉奖的,所以他对妻妾殉夫的行为也是大加赞赏——夸赞妻妾殉夫是知大义的体现。
1384洪武十七年正月○辛亥13贈安陸侯吳復妾楊氏為貞烈淑人。誥曰:以身徇義。古烈丈夫猶難。今房帷之內。乃有斯人。豈不偉歟?宜加褒顯。以慰幽冥。故安陸侯吳復以疾殞于黔中。爾楊氏身處偏微。灼知大義。慨然自縊以從侯於地下。其志操雖秋霜勁栢。何以加茲?特贈為貞烈淑人。錫此徽名。匪為溢美。時復卒於普定。楊氏號哭誓以身徇。即自經死。右軍都督府以聞。故褒贈之。復命旌表其父母家。
1386洪武十九年八月○壬寅19贈燕山中護衞指揮使費愚妾朱氏為貞烈德人。初。愚久病風不愈。一日語其家人曰:我死誰與偕往?朱氏在傍遽應曰:妾願從。未幾。愚卒。朱氏自經死。事聞。上嘉其義。詔比正妻降等賜誥追贈。
他赞成殉夫自然就反感女性改嫁,前元就是改嫁成风,“朝亡其夫暮嫁之”,“齐衰之泪未干,花烛之筵复盛”。元廷为了抑制盛行的改嫁风气,相继颁布嘉奖夫亡守节、以及对抛夫弃子改嫁惩处的法令,到元朝中晚期才略见成效,出现寡妇拒绝被收继婚、夫亡殉死以及未婚守节等行为。
朱元璋在没建国之前就嘉奖守贞节妇,建国后更是提倡鼓励守节,对30岁以前夫亡守贞到50岁后不改者,旌表门楣、并免除本家差役。
1359己亥歲【元至正十九年】○五月壬辰朔。賜寧越節婦松氏米五石。
明会典【弘治】卷二十二 户部七 诸司职掌 明令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虽然他迫于现实也曾颁布过不禁军人寡妻改嫁的命令,但他更鼓励寡妇守节,甚至直接出台律令,禁止官员为再醮之妻请封,从根本上抑制寡妇改嫁。
1373洪武六年五月○乙巳4命大都督府:凡故軍之妻在營守節、及願還鄉者。倍與優給。冬寒加給薪炭。其欲改嫁依親者。聽。
1374洪武七年十月○己未27命各衛:凡軍婦夫亡無依者。皆送還鄉。其欲改嫁依親者。聽。於是。願守節者凡四百五人。命官給衣糧贍之終身。
1383洪武十六年五月○庚申17。詔廷臣定擬文官封贈廕敘之制封贈例十一···其七。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曾犯十惡奸盜除名等罪。其妻非禮聘正室。或再醮。及娼優婢妾。並不許申請。
在这样的长期鼓励下,明朝节烈妇女的人数,自然是直线暴涨。据台湾学者董家遵统计历代节烈女性:
宋朝节妇152人,宋朝烈女烈妇122人。
元朝节妇359人,元朝烈女烈妇383人。
明朝节妇27141人,明朝烈女烈妇8688人。
(清朝截止康熙朝节妇9482人,烈女烈妇2841人。照这个节奏,满清节烈数据大概率会清出于明而胜于明。)
按说朱元璋都这么“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了,他的后宫是否又稳定又静谧呢?
讽刺的是,朱元璋的后宫偏偏没有他以为的那么平静无波。
据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初二的口诏,他亲自曝光豫章侯胡美的乱宫罪行:
胡美的女婿和两个儿子,勾结内臣潜入宫中,长达两年有余,胡美本人也曾两次入乱宫禁,直到洪武十七年事发,儿子女婿被处死,胡美本人被赐自尽。
明初俞本的《明兴野记》也记载洪武十七年,锦衣卫秦指挥乱宫被斩,朱元璋为此对宫人大开杀戒。胡美的女儿胡妃劝谏老朱,也被盛怒的朱元璋杀死,胡氏一门因此绝户。
俞本《明兴野记》卷之下洪武十六年癸亥八月。皇后马氏崩。···洪武十七年甲子四月。太傅魏国公徐达薨。上追谥中山武宁王。···是年。上疑锦衣卫秦指挥有乱宫事。斩之。妃胡氏谏曰:深宫严禁。安有此事?上盛怒亦杀之。妃父豫章侯胡美令自缢。妃之兄弟俱斩于玄津桥。悉诛宫人。瘗于聚宝山下。
野记卷一 勾吴祝允明纂···豫章侯胡美长女入宫,贵居妃位。本人二次入乱宫禁,初被阉人赚入,明知不可,次又复入,且本人未入之先,阉人已将其小壻并二子宫中暗行二年余。洪武十七年事觉,子壻刑死,本人赐以自尽,杀身亡家,姓氏俱没。···
时人建、永翰林王达(永乐六年1407六月十三被朱棣逼自杀)在《椒宫旧事》中,也提到胡妃因为父亲乱宫事被赐死(老王把两个胡妃当一个人了)。
后美于十七年以入乱宫禁,赐死。
洪武十七年是朱元璋对后宫第一次大开杀戒,悉诛宫人。王圻的《稗史汇编》援引叶子奇《草木子余录》,也记载该年“并戮内监将千人。又并杀后宫妃嫔无数”。
但朱元璋杀人清宫的原因,却到二十三年五月才由他本人爆出来。
之后在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江夏侯周德兴以帷薄不修伏誅,但真实原因其实是受儿子周骥乱宫事牵连,直到洪武二十六年随着蓝玉之诛,周骥等勋贵子弟往日的乱宫之事,才由朱元璋在亲书的《逆臣录》中有所披露。
据右军都督王诚的供词,他儿子王庸,和朱都督的儿子朱某,以及江夏侯周德兴的儿子周骥,分别在洪武十一年和十六年间,多次潜入宫中为非。
金吾前卫带俸指挥朱铭也招供,曾和同事徐质、陈义,在洪武十六年勾结内官崔某潜入宫中,在皇帝经常临幸的西华门里板房内饮酒玩乐,并与宫女行奸留宿。
明知道不对却不阻止儿子的王诚,和周德兴一样被连坐诛杀。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己未10江夏侯周德兴以帷薄不修伏誅。命收其公田。逆臣录卷第一一名王诚,任右军都督。今将罪犯逐招于后:···一招洪武十六年间,有男王庸,同朱都督男、江夏侯【周德兴】男周骥,纠合入宫为非。是诚彼时明知此事,不行禁戒,故纵犯法,罪犯。···一招因洪武十一年间,与同申国公结交胡丞相。又有男王庸,纠合江夏侯男周骥等入宫为非。虽是上位恩宥免问,为见在后各官节次事发被诛,心中惧怕不安。今被凉国公纠合谋逆,以此听从,罪犯。···
逆臣录卷第二一名朱铭,即朱八子,系金吾前卫带俸指挥,状招于后:一招洪武十六年任金吾前卫指挥之时,有今在官徐质府军左卫指挥,陈义任羽林右卫指挥。是铭一同各官,时常与崔内官交相猜拳戏谑,饮酒情熟。本年失记月日,央凂崔内官引领铭等俱进西华门里板房内潜坐。至起更时分,引到女子三名,与铭等各行奸宿,至天明送出门来。以后节次入内为非,一向倖不败露,今因事发,罪犯。···
赵翼廿二史劄記 卷三十二 明史○胡蓝之狱周德兴年最高,以其子乱宫,并德兴赐死。王弼已还乡,又召入赐死。胡美因女为贵妃,偕子婿乱宫,并美赐死。
明史卷一百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周德兴,濠人。与太祖同里,少相得。···诸勋臣存者,德兴年最高。岁时入朝,赐予不绝。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参考第一次宫禁大清洗,按老朱的性格,可知他对宫闱的第二次杀戒也是避免不了的,这也是洪武后宫妃嫔多数都人间蒸发、结局不详的原因,因为基本都死于大清洗。
对于躲过清洗、以及清洗之后又进宫的妃嫔们,从暮年已经杀红眼的朱元璋刀下逃脱的几率会有多大呢?
所以,在临死前,朱元璋就有条不紊的安排诸妃嫔殉葬事宜——要把小老婆们集体打包带走、免得让他死后还头顶一片绿——比如让宠爱的李淑妃和两位兄长告别。
正当盛年的李淑妃拒绝了他的假慈悲,没见兄弟就自缢死。老朱又虚伪的抚尸痛哭,并假惺惺对李氏兄弟说不要怨他心狠、他也是为了避免淑妃日后酿出武后之祸云云。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