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于东来“救火”反被烧!被央媒表扬才两天,却因力挺西贝口碑崩盘

于东来最近有点“上火”。

前脚刚被《人民日报》一千字长文点名表扬,说他给刑释人员一个机会,是“企业温度的典范”;后脚还没站稳,就一头扎进西贝预制菜的舆论大火里,连救三把,结果非但没灭火,自己还差点被烤熟了。

短短两天,从“国民好老板”到“企业家自己人”,网友的滤镜碎得比胖东来的玻璃展柜还清脆。

你说这冤不冤?其实不冤。这年头,公众人物说话,不是随口一说那么简单,尤其是你已经被捧上“道德神坛”的时候——你的一句话,不是表态,是站队;不是支持,是背书。

而于东来这一回,偏偏选了个最不适合出手的时机,给一个最经不起“良心检验”的品牌当起了“人形担保”。

事情起因是罗永浩炮轰西贝:“贵就算了,全是预制菜还不说?”这话戳中了无数消费者的痛点——花着现炒的钱,吃着冷冻十几年前就做好的“科技与狠活”。情绪一点就炸。

西贝慌了,急忙开发布会、开放后厨、喊冤叫屈,仿佛自己才是受害者。可后厨一曝光,明火没有,热锅不冒烟,一排排冷冻盒整齐如军训方阵——这哪是厨房?简直是中央厨房的卫星基地。

消费者怒了:这不是欺骗是什么?

就在这节骨眼上,于东来跳出来了。

第一次发话:“感谢西贝、海底捞让我吃得放心。”第二次补刀:“企业都有漏洞,但西贝会越来越好。”第三次解释:“我是为企业家的付出鸣不平。”

三连击,拳拳打在消费者心窝上。

你品,你细品:一边是花300块吃顿“家常菜”,结果发现全是预制包加热的消费者,一边是被央媒刚夸完、年薪百万还给员工发休假工资的“圣人”于东来,站出来说:“别苛责企业,他们也不容易。”

好家伙,这话听着耳熟不?像不像你妈劝你:“人家爸爸天天加班,脾气暴躁点你也忍忍。”

问题是,消费者不是孩子,市场也不是家庭伦理剧。我们掏钱,买的是明明白白的服务和货真价实的体验。你说“企业不容易”,那谁来心疼我们钱包缩水、信任崩塌?

于东来这次翻车,不是因为他支持西贝,而是他搞错了身份。

在大众心里,胖东来早就不只是一个超市,它是一个“良心符号”——员工能休产假三年、商品敢标真实产地、退货比淘宝还痛快。人们信任它,是因为它始终站在消费者这边。

可这一回,他突然转身,站到了“企业家同盟”那一排,嘴里说着“理解与包容”,实则把消费者的愤怒当成了“不懂事”。

更讽刺的是,他力挺的西贝,事后被扒出:所谓“开放后厨”,很多门店只是临时摆拍,食材照样是冷链配送,加热即上桌。这哪是透明?这是行为艺术。

而于东来呢?连删视频、关评论、设私密,最后发一句“回到自己的世界吧”——像极了吵架后躲进房间发朋友圈的文艺青年。

网友冷笑:早干嘛去了?火起来的时候你冲最前,风头一变就“享受美好”?这哪是回归本心,这是战略性撤退。

其实,于东来未必不真诚。他可能真的觉得,西贝作为企业,有试错的权利,有成长的空间。他也可能真心敬佩贾国龙的拼搏精神。

但问题是,公众不需要你当“企业家调解员”,他们要的是你继续做那个“消费者守门人”。

你被捧上神坛,不是因为你多会做人情,而是因为你敢对乱象说“不”。

现在你为了“大局”站队,结果呢?西贝没救成,自己口碑裂了缝。贾国龙一句“我不认识他”,更是把这场“英雄救美”变成了单向奔赴的尴尬独角戏。

说白了,这是一次典型的“好心办坏事”。

但在这个时代,光有“好心”不够,你还得有“好脑”。

口碑这东西,像瓷器,烧制三年,碎只在一瞬。胖东来用几十年攒下的信任,经不起几次“跨界担保”。

下次再想为同行发声前,不妨先问问:我的用户,他们答应了吗?

毕竟,真正的良心,不是替老板说话,而是替普通人守住那口热乎又踏实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