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朋友在商场吃饭,点了一份招牌小炒肉。上菜快得离谱——我们刚坐下不到五分钟,菜就端上来了。肉片大小一致,青椒切得像尺子量过,味道熟悉得像是昨天刚吃过。朋友愣了一下:“这味儿……怎么跟上个月那家一模一样?”
我笑了笑,没说话。可心里那点对“现点现炒”的期待,像锅气散尽的炒饭,突然就凉了。
最近罗永浩在微博上发了一通火,说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太恶心了”。这话一出,炸出一堆共鸣。他晒出两包写着“堂食袋装”的预包装食材,生产日期是半年前。西贝回应说招牌菜都是现做,但对这些“原料包”语焉不详。创始人贾国龙甚至说要起诉他,还要在全国门店推“罗永浩套餐”自证清白。
这场嘴仗表面是真与假的对峙,背后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餐桌失落。
小时候去馆子,灶火通红,锅铲翻飞,香味从后厨一路飘到门口。老板娘会问:“辣多点?少放蒜?”那是一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现在呢?菜单越来越长,厨房越来越小,上菜越来越快。一道红烧肉三分钟上桌,宫保鸡丁每家店一个味儿——这不是手艺,是工业复制。
我们不反对效率,也不怕科技。但当一份288元的牛大骨,吃出的是半年前灌装的“风味标准化”,而店家还坚称“每日现煮”,这就不是进步,是把消费者当傻子。
有人替西贝辩解:预制菜也是合法食品,中央厨房能保证卫生和稳定。这话没错。可问题不在“有没有”,而在“告不告诉”。就像你买件衣服,商家不能把“化纤”标成“真丝”。我们不是要回到柴火灶时代,只是想知道自己吃的,是一份热腾腾的心意,还是一包加热的流水线产品。
罗永浩悬赏找检测方法,听上去有点较真。但这份较真,其实是替我们所有人要一句实话。
这年头,我们能在直播间抢到最便宜的纸巾,却很难在饭桌上看清一道菜的来路。当“现炒”成了菜单上的心理安慰剂,当“手工制作”变成营销话术,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口感,还有那份对食物最基本的信任。
下次去餐厅,不妨多问一句:“这菜是现做的吗?”哪怕得不到答案,至少我们还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