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在公开场合多次放狠话、扬言要用关税“教训”东大的美国财政部长,如今竟然在电视上替东大说公道话,这事是不是有点颠覆想象?就在不久前,贝森特还被称为铁杆鹰派,逮着机会就要批评东大,威胁要加税、禁运。但这次在CNBC的采访里,她却罕见地说,东大买俄罗斯石油是为填能源缺口,不是为了倒手赚差价,还特地拉开了东大和其他国家的区别。一个立场转变如此大的官员,不可能只是心血来潮,这背后必然有故事。
事情要从今年4月那场声势浩大的关税大战说起。当时美国宣布对东大商品加税,不甘示弱的东大也直接回敬。两边的关税一路拉高到125%,基本等于双边贸易被生生切断。本来,美国信心满满,以为能借此逼东大让步,结果发展得完全不像他们设想的那样。东大凭借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国内市场,不仅稳住了出口,还把关税的压力自己消化掉了。反观美国,通胀飙升、供应链乱了套,不少工厂排着队等原材料,美国商超的货架上甚至一度空空如也。
更讽刺的是,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这些额外加上的关税,最后几乎都是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自己掏的钱,而不是东大出口商来承担。换句话说,美国人自己打出的牌,最后砸在了自己脚上。这种经济上的反噬,让美国国内的压力成倍增长。无论是企业成本,还是普通家庭的生活开支,全都被推高到一个难以接受的水平。
美国想要的,不只是贸易上的“胜利”,更是试探全面制裁的可行性。但关税战很快就给了他们答案——代价太高了。关税还只是局部领域的阻隔,就足以让美国国内出现物资短缺、生产延迟和价格飞涨。如果换成全面的供应链脱钩,那将意味着整个工业体系都会被撕裂,美国决策部门也很清楚,这可能引发全球性短缺和长期高通胀,甚至把伤害传导到政治稳定上,不是谁能承受得起的事。
实际上,东大的制造能力并非空有噱头。从最基础的螺丝、零部件,到高端精密设备和整机,几乎全球工业的每一条链条上,都有东大的身影。关税战期间,一些依赖东大零部件的美国工厂没法按时完成交付,客户催着要货,生产线却只能停在那里干等。这样的例子,在彼时的产业链上比比皆是,也逼得很多美国企业私下里向政府喊“敢不敢别再加码了”。
除了供应链,美国还有一层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科技依赖。半导体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东大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地,还长期贡献了全球芯片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对不少美国和盟友的芯片企业来说,这可是利润来源的头号市场。即便在关税战最激烈的时候,这些企业依然保持着对东大市场的投入,因为他们很清楚,谁先放弃,谁就等于把市场和利润拱手送人。技术上的所谓“全面脱钩”,更多是政治口号,而不是企业真实的动作。
关税战还意外帮东大验证了一件事——自己完全有能力抵御俄罗斯式的全面制裁。金融上,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加上自主跨境支付系统,让美国想用金融封锁来困住东大的空间极小;技术上,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让国产替代加速落地,把外部封锁的影响迅速冲淡;制造业上,完整且高效的工业体系让外部供应链切断几乎变得不可能。这三重防护,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对东大的强硬表态在关税战后开始收敛。
贝森特的态度变化,其实就是这种现实冲击下的缩影。她当然可以继续嘴硬,但在数据和结果面前,再硬的立场都得想办法调整。对美国来说,继续硬碰硬只会让自己先受伤;对东大来说,这是一场用实力证明底线的对局。贸易战的硝烟,会在谈判桌上变成另一种博弈方式,但有些成败,不需要语言去辩解。
有些实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