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在行业圈和社交媒体上疯传的消息把固态电池又推到了风口——8月19日,辉能科技(ProLogium)宣布推出号称“全球首款可量产的第四代固态锂陶瓷电池平台”。他们把关键放在自研的“超流体化全无机固态电解质 SF Ceramion”上,声称把实验室成果带到了量产化,且材料成本只相当于传统硫化物体系的30%–50%,未来甚至有望逼近液态电解液的成本。听起来很诱人,但别急着把节能灯换成庆祝彩带,我们按时间线和产业链节点把这事掰开了说。
1、问题在哪儿
长期以来,固态电池被视为电动化下一步的“王牌”。不过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两个坎最难跨:可量产性和可接受的成本。全无机固态电解质天然安全、耐电压,但硫化物体系成本高、湿制程复杂、对干燥室等生产环境要求苛刻,让人怀疑规模化竞争力。
2、辉能到底交了什么“作业”?
公司自2006年成立,声称累计超286项国际专利。关键节点包括:2013年建成首条0.01 GWh样品线,2017年有250–330mm宽的卷式中试线,2018–2019年开始整车路测,2023年建成全球首条660mm宽幅GWh级卷式量产线。到2024年第三季度,出货超过50万颗电池,2024年营收约5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800万元),同比增长134%。在制程上,他们采用高速卷对卷陶瓷隔膜涂布(30–50 m/min)、旋转涂胶(15–30 m/min)、高温高压贴合,以及模组化Inlay单元设计,实现0.1秒片叠片速度。据称无需液态电解液注入,SF Ceramion在电极层制作中还能降低干燥室负担。
3、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材料成本30%–50%”的说法属实,那固态电池必然高成本的传统论断就要打折扣,全无机体系在成本曲线上的竞争力会被重新评估。制程上的简化——少了干燥室、无需注液——对资本支出和良率风险都很友好,能把实验室技术更快推进到GWh量产级别。从赛道分布看,辉能走的是氧化物/陶瓷路线,强调稳定性和制造可控性;硫化物路线(像Solid Power、QuantumScape)更注重离子导电率。换句话说,未来很可能是多条路线并行竞争,而不是单一胜出。
4、我个人的几点判断和建议
技术可信度还需由第三方和长期量产数据来检验。辉能已完成TÜV的电芯与模组测试,但从样品线到稳定的GWh交付、到利润表上可复现的成本曲线,中间还需要几个季度的数据来证明。产业链反应也值得盯紧:上游原料能否稳定供应、设备能否满足量产节奏、中游整车厂是否愿意导入,这些都会决定扩张速度。辉能在法国敦刻尔克的建厂计划时间表颇为激进:目标2026年开工、2028年启动第四代量产、2029年达4GWh、2030年全面投产。这份时间表一旦兑现,不光是技术胜利,也是国际化和融资能力的证明。再不容忽视的是政策层面:中欧都在强调新能源自主可控,具备本土化制造和专利护城河的企业更容易拿到地方支持和车企订单。
5、如果真降到与液态电解质可比,会发生什么?
想象一下,充电时间更短、续航更长、热失控风险大幅降低,汽车电气化的“下一站”会被重新估值。续航焦虑会不会下岗?充电桩的频次和布局策略会不会发生变化?二手车残值、安全溢价会不会随之调整?这些问题并非短期能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像辉能这种从概念走向产业化的进展,会让讨论变得更现实、更商业化。
结语式提醒(不写成结语)
关注点很简单:下一季度的产量、良率和成本曲线报告,以及敦刻尔克项目的关键进度。这些数据才能把“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宣言拉回到现金流和产线实测上。投资者在多技术路径并存的赛道里,最好多盯几个节点:技术第三方验证、量产交付节奏、供应链适配速度和政策/市场落地情况。至于普通读者,大家可以先别急着庆祝续航焦虑被裁员,先等几份真实的量产数据来告诉我们:这门技术究竟是“吹得很响”还是“真能上路”。你怎么看?续航焦虑真能下岗,还是要换个名字继续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