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里有两种痛苦,一种是踏空,另一种是满仓伊利。
踏空只是让你焦虑,而满仓伊利,会让你开始怀疑人生,怀疑A股,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当隔壁的科技股都开始表演原地飞升,连卖酱油的都开始聊AI的时候,你手里的“奶茅”伊利,股价走得像一个刚做完半月板手术的国足队员,不仅跑不快,还时不时给你来个反向冲刺。
更骚的是,你点开伊利的半年报,发现人家业绩好得一塌糊涂,净利润蹭蹭涨,市场份额断层式领先,把老二甩得连尾气都吃不着。
一份P得跟健身房精修照一样的财报,和一条跌得跟心电图拉直线一样的K线,同时摆在你面前。
这感觉就像你对象科科考试第一,但出门就被所有人当空气。
你懵了,这到底是价值洼地,还是价值陷阱?是牛市里的加油站,还是高速上的劝返点?
今天,我们就把这头“牛”扒光了看看,它到底病在哪。
1
首先要明确一个残酷的现实:A股市场,很多时候是个情绪夜总会,不是价值研究会。
你业绩好,你基本面稳,你分红高,这都很好,就像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但问题是,现在场子里的气氛组大哥们,迷上的是那些画着烟熏妆、会讲元宇宙故事的坏小子。你一个三好学生,在这种局里,除了被灌酒,没有别的待遇。
伊利,就是那个被灌酒的三好学生,还被起了个外号,叫“老登股”。
这个词特别传神,听着就一股子老干部活动中心喝茶看报的味儿。业绩稳如老狗,股价也稳如老狗,纹丝不动的那种。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资本的“渣男化”。
几年前,市场上的资金还比较淳朴,喜欢的是“茅资产”这种浓眉大眼、家底厚实的结婚对象,讲究的是确定性。
但现在,风向变了。外面的世界太刺激,各种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资金也学坏了,不再想跟你天长地久,只想跟你搞一夜情,追求的是心跳和弹性。它们玩的是一种“快种快收”的模式,在一个概念上打一枪,捞一笔就换下一个场子。
而伊利这种卖牛奶的,故事性感吗?一点都不。它的商业模式,小学生都能看懂:从牛身上挤奶,加工一下,卖给你。这里面有星辰大海吗?有颠覆人类的未来吗?
没有。它只有冰箱里的安稳,没有PPT里的风口。
所以,当整个市场都在狂热地讨论算力、AI和人形机器人的时候,你跟人家聊伊利的渠道下沉和原奶价格周期,人家只会觉得你这人特别没劲,就像在摇滚现场劝人多喝热水。
热闹是他们的,而伊利的39万股东,什么都没有。
2
那么问题来了,伊利的基本面真的像财报里说的那么能打吗?
能打,而且是按着同行在地上摩擦那种。
上半年营收600多亿,扣非净利70多亿,利润增速超过30%。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的拳头更硬,而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集体喘气的时候,他直接掏出了加特林。
伊利做对了什么?其实就一件事: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当这个篮子已经开始有点漏的时候。
过去,伊利的大盘是液体乳。但这门生意,现在就是个血腥的红海。上游原奶价格波动,下游渠道内卷,各大品牌为了几毛钱的利润能打出狗脑子。这个市场就像一个中年的我,增长基本停滞,全靠惯性活着。
伊P高层显然也看明白了,死守液态奶这一个山头,迟早要变成“被优化”的对象。
于是他们开始疯狂“爬墙”,搞起了多元化。
两条“大腿”被养得特别粗壮。
一是奶粉业务。这玩意儿才是乳制品行业的“印钞机”。尤其婴幼儿奶粉,毛利高,用户粘性强,简直是现金牛中的战斗牛。伊利之前在这块一直被外资压着打,但硬是靠着砸钱、砸渠道、砸研发,把零售额市占率干到了全国第一。
这个操作的本质,是从一个拥挤的、利润微薄的公共泳池,奋力爬上岸,跳进了旁边水温恒定、还提供果盘的VIP私家泳池。虽然门票贵,但进去之后,舒服。
二是冷饮业务。冰淇淋这东西,看着不起眼,但也是个高利润的玩意儿。而且它自带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特别适合搞联名、做网红爆款。伊利跟山姆合作的什么绿豆雪糕,卖成了销冠,这就是典型的“快种快收”打法,用小成本的新品,快速试探市场,成了就是爆款,不成也亏不到哪里去。
所以你看,伊利不是没在努力,反而是个偷偷上进的卷王。它一边稳住液态奶的基本盘,一边在新战场上开疆拓土,而且还打赢了。
这种操作,用商业黑话讲,叫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说人话就是,趁着老家房子还能住,赶紧在外面又买了两套。
3
既然伊利这么牛,基本面金光闪闪,为什么资本市场就是不买账?甚至连一些机构都在跑路?
这里就涉及到投资里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事实重要,还是预期重要?
答案是,短期看,预期碾压事实。
伊利的财报,是过去式,代表它上半年干得不错。但股价,交易的是未来,是大家对它接下来能不能继续这么牛的“预期”。
而现在,市场对它的预期,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看好伊利的人,逻辑很简单:
1. 周期见底:上游原奶价格已经跌回了十年前,养牛的都快亏哭了,正在加速淘汰奶牛。供给端出清,等需求一回暖,奶价必然反弹。到时候,作为下游龙头的伊利,成本压力减轻,利润空间会更大。
2. 高股息:公司承诺每年拿70%的净利润出来分红,算下来股息率接近4%,比很多理财产品都高。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大资金,比如保险、社保基金,这简直是喂到嘴里的肉。
3. 龙头地位:行业越是困难,小企业死得越快,市场份额会进一步向伊利这种巨头集中。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简直是价值投资的完美标的。
但看空或者说不看好它的人,心里想的是另外一套剧本:
1. 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大家嘴上都说消费在复苏,但身体很诚实,看看自己的钱包,再看看周围开开关关的店铺。牛奶这东西,是日常消费品,但也不是必需到没它不行。大家手头紧,自然会减少非必要开支,高端奶、酸奶的消费肯定受影响。
2. 人口问题:奶粉业务虽然现在很猛,但新生儿数量这个大盘子在萎缩,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长期利空。今天你拿下的市场第一,可能只是在一个正在缩小的池塘里当老大。
3. 机会成本太高:牛市里,资金是宝贵的。把钱放在伊利这里,可能一年涨个10%,看起来不错。但同样的时间,隔壁的AI股可能已经翻倍了。对于追求效率的基金经理来说,这种等待,本身就是一种亏损。
你看,两边的逻辑都说得通。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市场出现这种巨大分歧的时候,股价通常就会选择横盘,或者下跌。因为买入的信心,不足以抵消卖出的恐慌。
主力资金净流出,散户资金净流入,股东户数减少,这些迹象都在说一件事:一部分没耐心的人,正在把筹码倒给另一部分坚信价值的人。
这是一场关于耐心的豪赌。
4
那么,对于还在这艘船上的39万股民来说,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当你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首先要问自己另一个问题:你当初买它,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你是把它当成一个类债券的收息工具,冲着它每年稳定的高分红去的,那股价的短期波动,其实跟你关系不大。你就当是买了个随时可以取现的、利息还不错的理财产品。只要公司不倒闭,分红政策不变,你的目标就在持续实现。
但如果你是想在牛市里捞一笔快钱,梦想着它能像科技股一样一飞冲天,那你从一开始就上错了车。
这就好比你想去蹦迪,结果走进了一家养生足疗店。技师手法再好,环境再安逸,也给不了你想要的刺激。
伊利这只股票的基因,决定了它更适合长线持有者和配置型资金,而不是短线博弈者。它的未来,可能有“价值回归”的惊喜,但很难有“瞎积薄发”的奇迹。
它就像一个靠谱但无趣的经济适用男,能给你安稳的生活,但给不了你浪漫的激情。
至于那个所谓的周期拐点,听听就好。宏大叙事在A股, spesso更像是一种心理按摩,专门用来抚慰被套的灵魂。风口会不会来,什么时候来,没人知道。唯一确定的是,在风来之前,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等得不耐烦而提前下车。
最终,投资就是一场认知变现。你看懂了什么,相信什么,然后就去赚那份钱。
看不懂的,最好别碰。
因为在A股这个修罗场里,最贵的,永远是你的“我以为”。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