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聊起国企开发商,脑子里就自动弹出一个词:又笨又慢。
就像你家楼下开了三十年的国营饭店,菜品永远是那老几样,服务员阿姨的白眼比菜都下饭,但你就是知道,他家后厨的卫生标准,可能比你家厨房都干净。
这种刻板印象,过去十年基本没错过。
在那个高周转、高杠杆、高概念的房地产狂飙年代,国企就像班级里那个闷头学习的老实孩子,眼睁睁看着隔壁几个画着烟熏妆的同学,靠着花呗和白条,天天请全班喝奶茶,成了风云人物。
大家都在讨论谁家的PPT做得更炫,谁家的发布会请的明星更大牌,谁又拿了一块地王准备一飞冲天。
而国企呢?还在吭哧吭哧算着项目的利润率,研究着怎么在报表上把负债做得更“健康”。
这操作,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不思进取”的代名词。
但魔幻的是,世界是个巨大的俄罗斯套娃,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层藏着什么。
当潮水褪去,当那些画烟熏妆的同学因为还不上花呗,连奶茶都请不起,甚至连人都找不到的时候,大家才猛然发现,那个老实孩子,不仅还在,而且食堂的饭菜好像还升级了。
这就是今天昆明楼市正在上演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那个曾经被很多人认为“传统”、“保守”的建投。
最近的市场很有意思,供给侧的回暖比需求侧明显,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比购房者刷手机的积极性高。
尤其是建投,像个突然觉醒的巨兽,又是拿下稀缺地块,又是溢价跟人死磕,又是准备连发好几个新盘。
很多人看不懂,留言区里充满了“国企也这么猛?”的疑问和“还是那个老样子吧”的偏见。
朋友,时代变了。
不是建投突然打了鸡血,而是牌桌上的规则,彻底被改写了。
以前的房地产商战,是什么?
是拳击比赛,比的是谁的拳头更硬,谁的资本故事讲得更动听,谁能用更高的杠杆撬动更大的地球。大家比的是进攻,是怎么把房子包装成金融产品,卖出信仰,卖出未来。
而现在的房地产,是什么?
是荒野求生。
最重要的不是你跑得多快,而是你能不能活到明天早上。最重要的能力,不是进攻,而是你背包里有多少压缩饼干和纯净水。
消费者的心态也崩了,从研究K线图一样的房价走势,变成了研究开发商的财报,生怕自己买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个通往烂尾楼的巨坑。
以前买房图什么?
图升值。
图学区。
图概念。
现在买房图什么?
就图四个字,安全下车。
谁能让你安全下车?那个看起来最笨、跑得最慢、但永远不会消失的大块头。
你以为建投突然开窍学会了互联网营销?
别逗了,人家只是把你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做成了最大的卖点:哥们,我跑不了。
这种“我跑不了”的承诺,在今天,比任何“江景”、“园林”、“智能家居”的广告都值钱。
这就是第一性原理。
当一个行业的核心矛盾从“如何赚更多”变成“如何不暴雷”时,所有玩家的价值排序都会被重置。
建投的“保守”,它的国企背景,它的“慢”,在新的环境下,突然就从负资产变成了闪闪发光的正资产。
你看它最近的动作,哪一个不是踩在时代的痛点上。
比如拿地。
春城瑞府、春城洪府,都是市中心难得的优质地块。在民企普遍缩表,连工资都快发不出的当下,建投敢于真金白银下场,甚至不惜跟人鏖战18回合溢价抢地。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地主家有余粮,而且还想当地主家的少爷。
这操作,就差把“我要当大哥”刻脸上了。它传递的信号,比任何品牌发布会都响亮:市场不行了?那是你们不行,我行。
这种信心,是会传染的。对于惶恐的购房者来说,一个敢于在冬天里花大价钱买貂皮大衣的开发商,至少说明他大概率不会被冻死。
再看产品。
过去大家吐槽国企的产品,就像吐槽直男的审美,不是不好,就是有点……土。四个字总结:不过不失。
但看看建投这几年的变化,从“朝朝暮暮”这种文艺青年式的命名,进化到了“学府”、“华府”、“瑞府”、“洪府”这种一听就很有秩序感的“府系”产品线。
这是品牌思维的觉醒。
就像一个糙汉,突然开始学着打领带、喷古龙水了。他可能还是那个他,但至少他开始在乎你的感受了。
更核心的是,在产品设计上,他们也开始卷了。
春城华府那个项目,容积率不低,按理说就是个刚需盘,做不出什么花来。但人家硬是在老规范的限制下,做出了高赠送的户型。
这就好比国营饭店的大厨,不仅保证菜是熟的,还给你玩儿起了雕花和摆盘。
这种“非必要”的努力,背后是心态的变化。他们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光靠“保交付”这张底牌是不够的,还得有点“腹肌”,得让用户看了流口水。这就是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进化。
整个市场环境,几乎是把“大哥您请”的条幅拉起来,把机会喂到嘴里了,再不吃就不是脑子问题,是态度问题了。
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昆明市场上,能打的纯新盘,几乎都是建投家的。
这是什么?这是“竞争空窗期”。
以前的头部民企,要么在ICU里抢救,要么已经进了太平间。他们前几年的风光,本质上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瞎积薄发,风停了,摔得最惨的就是他们。
这就把最肥沃的土壤,最渴望安全感的客户,拱手让给了建投这样的“国家队”。
所以,不要再用老眼光看建投了。
不是因为它变成了什么时髦的新物种,而是因为它坚守的那些“旧东西”,突然变得无比珍贵。
它就像一个从不追风口的农民,当所有人都跑去搞直播带货,结果赔得底裤都不剩的时候,你发现他地里的粮食熟了,金灿灿的一片。
他不是预见了风会停,他只是单纯地相信,人,终归是要吃饭的。
而房子,终归是要交付的。
这就是最朴素的商业逻辑,也是穿越周期最强大的力量。
在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创新,就是回归常识。最大的诚意,就是让你睡个安稳觉。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