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看比赛真的是气到不行,法国队那一战啊,真是看得我火冒三丈。明明实力差那么一点点,结果一去不复返,三局几乎都在被动挨打。结果回过头一想,朱婷没了,场上少了那种靠谱的定海神针。你说这不是身体原因?别玩了,明明人家状态摆得明明白白的。
我还记得今年她在意甲科内利亚诺那几场比赛,扣球成功率排在联赛前二,手腕伤早就康复得差不多了。训练里的她笑得比谁都灿烂,跟队友击掌,动作流畅得可以打比赛。那状态,跟几年前相比,是不是还更“锋利”点儿?但你看,国家队却“拒之门外”,这我是真的看懂了,背后有一堆暗流。
教练组推的“提速战术”,早就像个无底洞,讲白了,就是让新人快点适应节奏。问题是这些新人刚从国少队“跳级”上来,传球速度跟不上,压力倍增。你说这合理吗?朱婷和二传张籽萱连续三年没怎么一起练习,配合默契没了,结果教练怕打乱节奏就硬生生把她挡在门外。而且还要“年轻化”,硬说17岁的二传直接顶上去,逻辑在哪?为了“储备未来”,但我只想问一句:谁陪着打关键球?谁在场上能稳住局势?我看那些所谓“年轻化”的talk全是浮云,要真有用的队员,怎么不会早早冒出来?而且,你让朱婷在意甲拼命,休赛期还能不能调真人都不知道,排协反倒说“尊重个人选择”,真是搞笑。
那些年,朱婷就像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奥运会一场关键分,她能一扣到底。现在倒好,队里开启那套“去巨星化”的玩法,把队友依赖感“扼杀”在摇篮里。欧洲的那些“巨星”都靠个人能力扛起场子,咱们还在“自我否定”自己?看着意大利的埃格努,塞尔维亚的博斯科维奇,关键时刻吊打全场的本事,咱们心里就堵得慌。
最让人心碎的,也不是比赛输了,是队伍里那种“无人敢站出来”的氛围。你说这还叫排球队吗?更像一个排练,一场演出,谁愿意当那个“扛起一切”的人?朱婷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她说“随时等待国家队召唤”,但排协呢?合同到2026年,赛程和集训时间冲突,她会怎么办?他们就只会说“尊重个人选择”,可这态度,明显就是不想“麻烦”一把,怕麻烦就别拼命换“新鲜血液”了。
更别提那次她被赵勇训斥指导站位的事,那场面我都还记得。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被新官空喊着“绝对权威”,你说这种磨擦暗地里早就酝酿了多久?真心说,从外人看,这一切不怪朱婷,她愿意回来,把队伍里的氛围都调动起来,谁不想看到那份稳与信任?但偏偏排协就是跟不上节奏,只会一味“换血”。
我还记得那年世锦赛,最后为什么落败?不是没有实力,是队里少了那颗能“扛场”的心。国家队少了朱婷,像个没有底座的房子,随时摇晃。第三局24平那个球,要是朱婷在场,那场节奏绝对不同,谁能保证新人不会手抖?但现在都像在用“换血”来逃避现实,没有人敢担当,没有人敢拼死拼活地下场。
年轻的队员们,打友谊赛、打洲际赛还能练练,但到了关键的时刻,还是得有经验,有定海神针。咱们眼睁睁看着战绩一降再降,去年那场1-3输法国,很多人都觉得:“如果朱婷在,至少不会被打成这样。”这话,真不假。
我是真的不知道排协是不是在“懒”,换人省事,少打磨,多花点心思去“拼拼淘汰陣”,也好带着未来。可问题在于,丢了朱婷,等于丢了那颗最可靠的“心”,球场上少了一份“心跳”。你觉得,这样的换血到底是为了赢得长远未来?还是只是一场“看得过眼”的花招?我就奇了怪,未来再远,没人能保证别的队伍不把我们压到尘埃里。
朱婷还能不能回归?其实答案挺简单,她愿意,她也想回。可排协呢?就是不肯协调赛程,不肯给姑娘一个合理的空间。这背后,隐藏的到底是对结果的焦虑,还是那份“怕出错”的保守?你说谁敢保证,这样连续“换血”之后还会有个稳的结果?我是真的看不懂,一个人再厉害,队伍没有基础,没有“心”,还能赢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