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领导者而言,选拔和任用人才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责。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并确信此人能够胜任,这是管理者终其一生不断研习的课题。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用人理念。他的选人方式常常打破常规。刘亚楼有严重的晕机反应,但毛主席却指定他担任中国空军司令;萧劲光同样容易晕船,毛主席却偏偏令其出任海军司令。如此“反其道而行之”的安排,曾让许多人不解。事实证明,两人都不负重托,带领空军和海军取得显著成就。更有意思的是,1957年毛主席还专程到萧劲光家中用餐。据毛主席女儿李讷回忆,这在他与下属的私人交往中极为罕见。
萧劲光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工作上的合作,更有深厚的私人情谊。这段友谊要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1920年,毛主席年仅27岁,萧劲光不过17岁,两人因参与“俄罗斯研究会”而结识。这个青年团体汇聚了长沙学界的踊跃青年,萧劲光就是其中之一。他聪慧勤勉,毛主席在讲课时,常见萧劲光积极专注的神情,这一印象深刻地留在了他的心里。不久,研究会成员获派赴苏联勤工俭学,萧劲光表现出色,被选入其中。临行前毛主席送行并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学成归来助力中国变革。正是因为这段海外学习经历,萧劲光后来被称为我党“军事理论出身”的第一人。
萧劲光在苏联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进入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苏联红军学校。三年后,他学成归国,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尚未身居要职,但很快在组织安排下返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不久后的革命高潮,萧劲光抵达广州,迎接他的是陈赓,将他介绍给了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陈延年与父亲陈独秀政见不同,得以凭自身努力担此重任。在周恩来、李富春等领导的共同商议下,鉴于萧劲光的军事背景,他被推荐进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担任师党代表,这一职务地位极高。23岁的萧劲光,由此步入了许多军人终生难及的起点。
起点高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大革命失败之后,党组织出于保护,安排萧劲光再次前往苏联深造。此时他已觉使命重大,倍加珍惜学习时光。1930年萧劲光学成归国,被任命为闽粤赣特区军委参谋长,自此投身炮火与硝烟之中。1931年,他在瑞金与毛主席重逢,被委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之职,这所学校即是后来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毛主席对萧劲光极为信任,接连任命他担任红五、红七军团政委等重要职务。
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由于种种原因,萧劲光在黎川战役中被捕。毛主席再次设法援救。抗日战争时期,萧劲光出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稳守延安这个战略要地,毛主席赋予他重任,可见信任之深。解放战争爆发后,萧劲光前往东北,担任四野兵团司令员,以显著战绩回报毛主席的器重。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调他担任海军司令员。他虽然晕船,但深感重托,于是倾注全部心力发展海军。数年后,中国海军初步成型,且在一江山岛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
1955年,萧劲光荣获大将军衔,这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长期贡献的肯定。萧劲光曾自语:“我一辈子当兵,只升过两次军衔。”第一次是23岁时的中将,第二次是大将,这种幽默让在场者无不发笑。
萧劲光的经历,既体现了毛主席准确识人的本领,也印证了用人为本、信任激发潜能的管理哲学。从青涩少年到革命宿将,他用行动证明:“欲负其责,必承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