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刘备打败曹操军队,占领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册封关羽和汉中争夺战的功臣张飞,赵云,黄忠为前后四大将军。
而四大将中,张飞,赵云,马超都立了大功,老蒋黄忠还斩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关羽,这位被后世尊为“武圣”的英雄,却因镇守荆州,而失去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他给自己创造机会,决定北上攻打曹魏的要冲——襄阳和樊城。
这场战役,不仅仅是关羽个人的英雄壮举,更是一场牵动着中原大势的战略博弈。而在这场战役中,也交织着英雄的光环与兵家的谋略。
那时,刘备刚刚在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赢得了与曹魏的战略主动权。张飞、马超、赵云等老将纷纷立功,关羽作为荆州的守将,长时间镇守荆州,似乎“功未成名”。这让关羽心中难免焦躁:我在荆州守了一辈子,何时才能扬名立万?于是,便萌生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念头。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说关羽是“无脑冲动”。在古代战场上,英雄的冲动常常与战略的抉择交织。
关羽此行,既有个人功名的追求,也有对荆州未来的战略考虑:夺取襄阳、樊城,既能巩固荆州的北部屏障,又能为日后南征打下基础。
襄阳,曾是荆州的“心脏”,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不仅是荆州的首府,更是曹魏在南部的防线要冲。攻占襄阳,等于打开了南北交通的“天堑”,让曹魏的南线防御变得岌岌可危。
而樊城,则是襄阳的门户。它与江陵隔汉水相望,地势险要。只要攻占樊城,襄阳便无险可守。反之,若不能攻破樊城,襄阳的防线仍可固若金汤。
在此背景下,关羽率军直奔樊城。攻城战,讲究的是“攻城不如破城”,而此时,城内驻守的是曹魏的名将曹仁,城外则有于禁和庞德率领的兵力。
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暴雨,“汉水溢流,害民人。”以至于七军被洪水淹,关羽则趁机乘大船进攻,于禁手下全是陆军,这时人困马乏,自知不能取胜,竟率三万人马不战而降。
而庞德带领部队奋勇抵抗,终因物资供给不上,从清晨战到午后,箭就没了。庞德上小船打算逃回樊城,但是水流太急,浪大。船被掀翻,庞德被擒,但他拒绝投降,被关羽杀害。
此时樊城内部人马只有几千,且城墙被洪水浸泡,到处坍塌,曹仁本想弃城而逃,被手下劝住,后来靠大将徐晃,才硬撑了一段时间。
公元219年,东吴孙权趁关羽主力北伐襄阳,樊城,派大将吕蒙,进攻南郡重地江陵,江陵失守,关羽败走麦城,与其子关平一并阵亡。
关羽此战影响巨大。当时,曹操称为魏王不久,对汉室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一些忠于汉室的势力,趁机响应关羽,纷纷叛乱,曹操担心许昌的安全,要将都城迁到黄河以北,后来采纳谋臣司马懿的意见,联合东吴,才保住了樊城。
关羽号称武圣,但关于他的事迹多流传稗官野史,而真正被正史记载的战绩,少之甚少,除之前斩杀颜良外,就只有这场襄樊之战,而此战因为中原震动,算是关于真正的封神之战。
关羽北伐襄阳、樊城的故事,像一部史诗,既有壮烈的英雄主义,也有深刻的战略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英雄的冲动,可能成就一段传奇,也可能埋下败局的伏笔。
这场战役,留给后人是无尽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决策究竟是“勇敢”还是“盲目”?战略的艺术,是否只在于“攻城略地”,还是更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评论区期待你的看法:你认为关羽的北伐,是英勇的壮举,还是战略的失误?欢迎留言讨论!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