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聪院士放猛料! 中国战机以后要像手机一样升级? 香港市民亲眼见证变革
歼-15总师孙聪院士一句话震动军工圈:“未来造战斗机,得像造手机一样! ”
山东舰访港让香港市民亲眼目睹了歼-15T弹射战机的首秀,而这架飞机背后,藏着中国航空工业一场颠覆性变革战斗机正从“硬件堆料”转向“软件为王”。
歼-15T作为中国第一款弹射型舰载战斗机,在维港上空的表现引发阵阵惊叹。
孙聪院士看到的远不止于此。
他透露,歼-15系列战力正快速进化,未来歼-35更会融合智能技术,制空制海能力将几何级增长。
而实现这一切的核心,竟是“手机逻辑”。
传统战斗机研发像“造房子”,动辄十年磨一剑。
“以前一代战机的生命周期可能是二十年,现在软件更新速度太快了。 ”孙聪点破关键。
如今AI和软件功能对战斗力影响远超硬件,战机换代节奏必须对标电子消费品。
手机一年一迭代,外壳不变内核巨变这套逻辑正被移植到战斗机上。
孙聪预测,未来战机外形调整会趋缓,内部软件更新将快如闪电。
“其他国家三五年更新一次系统? 我们必须更快! ”这种提速不是改良,而是革命:只需刷新软件,就能让战机获得新作战能力、新操控界面甚至新检测模块。
山东舰甲板上停放的歼-15T已是样板。
它采用电磁弹射技术,起降效率远超老式滑跃甲板战机。
而实现这种跨越的不仅是机械结构,更有上千行代码的优化。
孙聪比喻道:“就像手机外壳还是那个尺寸,装上新系统后流畅度翻倍。 ”
航空工业内部流传着“造香肠式造导弹”的比喻,追求的是流水线量产速度。
“手机模式”截然不同它追求的不是产能,而是“功能热插拔”。
飞行员可能今天用歼-15T打空空导弹,下周更新系统后就能精准攻击海上移动目标。
这要求战机基础硬件“定型即完美”,软件却要永远“Beta版”。
参观山东舰的军迷注意到,歼-15T的座舱界面像极了平板电脑。
这正是变革的具象化:物理按键越来越少,触摸屏承载更多功能。
“未来战机的升级包,可能比手机系统更新包还频繁。 ”现场工程师透露,新模式下战机能力周期从二十年压缩到三五年,老机型刷个固件就能化身“新机”。
西方军工还在死磕发动机推力和载弹量时,中国已开辟“软件赛道”。
歼-35的智能作战模块、歼-15T的自适应弹射程序,都在证明同一件事:战机强弱不再只看钢铁之躯,更取决于代码迭代速度。
香港市民看到的是歼-15T的雄姿,孙聪院士眼中,甲板下方工程师敲下的每行代码,才是真正的决胜力量。
这场变革已从实验室烧到生产线。
中航工业某车间里,新批次战机预留了超量数据端口。
“好比手机预留芯片算力给未来系统。 ”技术负责人举例,某新型雷达本需硬件更换才能升级探测模式,现在直接软件推送就能解锁省下的不仅是经费,更是以月计算的战备时间。
当全球还在讨论六代机标准时,中国用歼-15T演示了更现实的路径:让现有战机“越用越聪明”。
山东舰访港的呼啸声中,“像造手机一样造战斗机”的理念正加速落地这或许比任何新机型更能改写空战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