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刘少奇的曾孙女:在俄罗斯经商,在莫斯科创办了刘少奇慈善基金会

兰台在此向各位问好。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位颇具趣味的人物。

2019年,一个名为"刘少奇慈善基金会"的机构在莫斯科悄然注册,这一发现纯属兰台的意外收获。

该机构正式定名为"刘少奇历史文化遗产基金会",其俄语表述为"ФОНД СОХРАНЕНИЯ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И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ЛЮ ШАОЦИ"。

据兰台回忆,这个慈善基金开创了俄罗斯以中国前任领导人命名的先例。

注册者身份为何?

经核实,该基金会由玛格丽塔·阿列克谢耶芙娜·费多托娃担任主管职务。

经兰台核实,费多托娃女士的身份得以确认,她正是刘少奇先生的曾孙女,同时拥有刘丽达这个中文名。

刘丽达女士的非凡经历引起了兰台的浓厚兴趣,他认为有必要向公众分享这段故事。

【01、】

刘丽达于1984年在莫斯科出生。

刘维宁是刘少奇的长孙,其俄文名为阿廖沙。

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是她的祖父。

1939年,刘允斌前往苏联深造,并在六年后成功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就读。正是在这所高校,他邂逅了首任配偶玛拉·费多托娃。

他们迅速萌生情愫,最终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刘允斌与玛拉·费多托娃育有两个孩子,其中男孩阿廖沙后来成为刘丽达的父亲。

1957年,刘允斌在取得副博士学位后返回祖国任职。次年,其配偶玛拉·费多托娃携两名子女迁居中国。

根据刘丽达女士的回忆,外界关于玛拉·费多托娃不适应中国生活导致离婚的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刘允斌夫妇婚姻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

玛拉·费多托娃最终选择携子女重返苏联。

刘丽达女士透露,玛拉·费多托娃携子女返回苏联后,持续受到克格勃的严密监控。为了保护孩子不受骚扰,她带着一对儿女从莫斯科搬到了郊区的农村老家,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刘丽达女士之所以使用费多托娃这个姓氏,正是继承了她祖母的姓氏。

得益于刘维宁继承了其父刘允斌的卓越天赋,他在学业上表现出众,成功考入莫斯科航空学院,随后在苏联空军担任研究员,并最终晋升至上校军衔。

作为空军研究员,刘维宁的工作不仅提升了专业成就,更显著优化了家庭生活质量。得益于这一变化,他们一家从莫斯科外围区域迁居至城市核心地带。

1998年正值刘少奇百年诞辰之际,王光美特意安排向海外亲属发出邀请,希望其孙子刘维宁能回国参加纪念活动。这封来自中国的邀请函承载着王光美让刘少奇后人团聚的殷切期望。

在收到邀请函时,刘维宁内心充满期待。他立即向任职的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提交了申请。然而,鉴于其工作涉及大量机密信息,审批流程异常漫长。等到最终获得批准时,刘少奇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早已结束。

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刘维宁,促使他毅然申请提前退役。他暗下决心,必须回到中国,那个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刘维宁办理提前退役时遇到阻碍,最终通过法院诉讼才得以解决。按照相关规定,他在退役后仍需在俄罗斯居留五年,之后才获得出境自由。

2003年,刘维宁首次来到中国,受到继祖母王光美的热情接待。王光美特意组织了刘少奇家族成员与他会面。期间,他还前往宁乡县花明楼,探访了刘少奇故居。

刘维宁此时已下定决心移居中国,但考虑到女儿刘丽达仍在莫斯科攻读大学学位,他选择推迟搬迁计划,待女儿完成学业后再实施迁居。

【02、】

与她的父亲和祖父相似,刘丽达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智慧。

莫斯科大学录取了他,这所俄罗斯顶尖学府成为他的求学之地。

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是刘丽达的母校,这或许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这结果确实出人意料。

2006年,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的刘丽达完成学业后并未立即就业,而是选择跟随父母移居广州。

她选择前往广州暨南大学攻读汉语课程。

刘丽达坦言,初到广州时她倍感不适,仅掌握"你好"和"谢谢"两句中文。为了提升语言能力,她拒绝了父亲开车接送,选择独自搭乘公交上下学。

刘丽达的住处到暨南大学需要转两次公交,她利用每次乘车时间主动与司机和乘客交谈,努力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

在暨南大学学习中文期间,她的汉语老师为她起了刘丽达这个名字。

经过24个月的持续努力,刘丽达在中文学习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她在语言运用上的精湛程度令人惊叹,甚至达到了一通电话就能让对方完全察觉不到她是外国人的水平。

暨南大学广州校区毕业后,刘丽达立即加入中央电视台,成为俄语国际频道的主持人。

然而,刘丽达在央视的工作仅持续了两年便选择离职。

刘丽达坦言,那段日子在北京的生活令她倍感孤独,父母远在广州,同窗好友又都在俄罗斯。这种境况促使她毅然辞去了央视的工作,选择返回俄罗斯发展事业。

2011年,在获得父母的首肯后,刘丽达正式结束了她在央视的工作生涯。

2011年,刘丽达离开央视的决定源于一个重要的市场洞察。她观察到"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已显著提升,然而俄罗斯市场仍因上世纪90年代的负面印象对中国商品存有偏见。这一发现促使她萌生了将优质实惠的中国商品引入俄罗斯的创业构想,她认为这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商业机遇。

尽管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居民可能对"中国制造"持保留态度,但俄罗斯的版图远不止这两座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构成了其广阔的腹地。

2011年,她与其他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俄罗斯-亚洲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该组织作为一家带有半官方性质的民间机构,致力于促进中俄两国企业间的商业合作与交流。

从"俄罗斯-亚洲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公关部主管起步,刘丽达现已晋升为该机构的首席副总裁。

2019年,由刘丽达发起的"刘少奇历史文化遗产基金会"在莫斯科正式成立。作为一家非营利机构,该基金会致力于向俄罗斯民众传播刘少奇对中俄友好关系的历史贡献。

由"刘少奇历史文化遗产基金会"策划的专题展览"刘少奇——中俄友谊的桥梁"近期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市博物馆展出。该展览已在俄罗斯多个城市巡回举办,旨在展现这位历史人物对促进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贡献。

刘丽达现居莫斯科,每月定期返回中国,既处理公务也探望双亲。

刘少奇后裔刘丽达的经历就介绍到这里,欢迎大家就相关内容在留言区交流看法。

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