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毛主席为何选择华国锋为接班人

1974年12月26日,这一天恰逢毛主席81华诞。深夜时分,毛主席与周总理进行了一次私密交谈,两人并肩而坐,深入交谈直至次日凌晨,时长竟达四个小时之久。这次长谈,成为毛主席与周总理生前最后的深情对谈。

当说到接班人问题时,周总理不理解为什么毛主席要选华国锋做接班人。毛主席说出了三件事情,这是他选华国锋的原因。也只有华国锋能够完成毛主席交代的任务,阻止中国未来可能发生的灭国危机。

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历史问题具体指什么?他又是基于何种信心,认定华国锋能够化解一场可能摧毁国家的重大危机?

一、忠实为民

1955年7月,毛主席谈及的第一件事情便发生在那个时节。当年,华国锋正于毛主席的故乡——湖南湘潭履责,恰逢毛主席莅临湖南进行工作视察,这是两位领导人首次相见。彼时,华国锋身兼湘潭县委书记一职,按照官阶,他本无资格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然而,毛主席通过家乡亲友的介绍,了解到这位北方来的高个子书记,为人务实、工作勤恳。

因此,对这位家乡的“父母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值全国上下热议农业合作化议题之际,毛主席此次南下,亦是旨在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农业问题。于是,毛主席将华国锋召至面前,欲了解湘潭的发展近况。面对这位平头短发、衣着简朴的华国锋,毛主席连珠炮般地抛出问题,华国锋对答如流,令毛主席颇感满意。这一幕充分说明,华国锋是一位勤于实践、扎实肯干的好干部。

华国锋与毛主席的初次会面,便给毛主席留下了老实厚道、忠诚可靠的深刻印象。汇报完工作之后,毛主席亲切地与他合影留念。而沉浸在激动情绪中的华国锋,又怎能料想到,自己的名字已悄然烙印在毛主席的心中。

1955年7月,毛主席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重要报告,标志着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巅峰时期。在此期间,华国锋亦撰写了三篇论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文章。毛主席细读这些洋溢着泥土气息、内容丰富的文章,深感喜爱,并认为华国锋在此领域内展现出了独到的见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1955年10月,毛主席破例邀请湘潭县委书记华国锋出席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并特地安排他在会上分享湘潭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宝贵经验。会上,毛主席的一句“你是我的父母官”让原本就谦逊内敛的华国锋感到局促不安,脸颊泛红。见状,毛主席随即补充道:“你是个老实人。”这句话正是毛主席对华国锋一贯的评价,也是他选择华国锋作为接班人的关键因素。华国锋的“老实”体现在他工作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尚虚名,言少行多。这种品质正是毛主席所极为珍视的。得益于毛主席的赏识,华国锋在会议结束后不久便被提升为湖南省委统战部部长,并于1958年7月担任副省长。尽管官职升迁,华国锋仍热衷于深入基层,对农业生产给予高度重视。即便主管农村工作,华国锋在防治血吸虫病、水利工程建设等领域亦贡献良多。

1959年毛主席回到家乡韶山,这次韶山之行让毛主席心中万分感慨,看着那些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劳动群众,回想起多年来的革命岁月,毛主席挥毫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其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依然激励着现在的中国人民奋勇前进。华国锋在给毛主席汇报农村形势时,没有像有些干部一样阳奉阴违,鼓吹形势一片大好。华国锋实事求是地说出了农村的真实情况。

这番清醒真实的言论并没有让毛主席不高兴,反而引发了毛主席的深思。从1958年开展大跃进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吹起了浮夸风,其中的问题何在?正是在响应积极推进工农业发展的口号下,一些基层乃至高层干部开始胡吹乱吹起来,只为应付面子而不顾人民的死活。“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让毛主席第一次郑重地考虑起队伍内部的问题。怎么一支“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反倒把人民抛之脑后了呢?其中的问题,恐怕还是在干部队伍的教育问题上。

二、忠诚为国

1959年,庐山之巅,毛主席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波及甚广,众多人士深受其害。然而,华国锋却因敢于直言、勇于担当,越发赢得了毛主席的青睐,他被视为一位可靠而优秀的好干部。作为湖南省委的领导,华国锋鲜少安于机关的舒适之地,而是频繁深入基层,蹲点调研,真实地掌握农村现状。正值大跃进时期,一股“浮夸风”和“共产风”的恶潮席卷而来,对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毛主席不得已亲自走遍全国,巡视讲话,以遏制这股“左”倾的邪风。未曾料想,这场“左”倾的狂飙过后,竟引发了一些人对农业合作化、集体化乃至“三面红旗”的质疑,进而刮起了右倾的逆风。于是,毛主席再次发起了反右倾的运动。这错综复杂的斗争,背后实则反映了社会矛盾在党内的集中体现。

毛主席加深对华国锋信任的第二件事,就发生在1962年。从1952年至1956年我国仅用4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却接连发生各种矛盾。明明是要大力推动工农业发展,一些干部却“形左实右”打着建设的旗帜,却用违背现实的方式比如“浮夸风”“共产风”达到实际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效果。

这些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毛主席的警觉,于是在1962年的八届十会上,毛主席重提“阶级斗争”,毫不掩饰地指明了问题的所在,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教育工作。一些干部不知道是没有明白毛主席的想法,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反而在农村、城市搞起了打击贪污腐败、投机倒把等运动。毛主席放眼望去,华国锋的表现尤为亮眼。也正是华国锋正确理解了毛主席的意图,才让他越发获得毛主席的青睐。

“从岳阳到毛田怎么走?”华国锋回答:“岳阳到毛田大约有100公里,其中几十公里尚未通汽车。”毛主席听后幽默地回应:“既然没有汽车,那就给我找辆牛车,我愿意乘坐牛车前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若不握紧枪杆子,一切将徒劳无功。这一话语不仅反映了毛主席对华国锋的期望,也彰显了他对权力本质的深刻洞察。

三、不负重托

1971年,毛主席决意将华国锋调入中央任职。于是,周总理拨通了湖南省委的电话,寻求人才。在此之前,周总理与华国锋并无相识,他对这位深得毛主席赏识的年轻才俊亦颇感好奇,而周总理亦鲜少涉足湖南。

1971年2月,华国锋来到北京,周总理对华国锋说:“主席提名调你到国务院业务组工作,任副组长。李先念年纪大了,你要协助他多做些工作。”

1971年夏季,毛泽东主席启程南行,踏上了他的南方巡视之行。在此前,华国锋同志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遍访各地以考察农业生产的状况。当毛泽东主席抵达武汉时,华国锋被召回,向主席汇报工作。8月25日夜晚,华国锋在专列上与毛泽东主席会面。当时,人们胸前普遍佩戴着毛主席像章,华国锋亦然。

毛泽东主席看到华国锋的像章后,有意询问:“你佩戴的是什么?”不等华国锋作出回应,主席便继续说道:“不必再戴了,‘万岁’一词已显得过分。实则,任何言语都不及实际行动来得重要。”在听取华国锋关于农业生产工作的汇报后,毛泽东主席似乎并不满意,他对华国锋批评道:“你只想着生产。”此刻,毛泽东主席强调的是路线斗争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不重视路线斗争,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无法得到保障。

毛主席的言辞让华国锋心中警钟长鸣,与他相伴左右的日子里,华国锋逐步领悟了毛主席深邃的用心。华国锋让毛主席最为安心之处,是他始终忠诚地践行毛主席的路线,这也正是毛主席临终前留下“你办事,我放心”的深情托付的原因。1972年,华国锋在毛主席的提携下被任命为公安部长;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他又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省委书记一跃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华国锋的晋升之路仅用了短短三年。这不仅显现了毛主席对他的特殊偏爱,也折射出当时毛主席心中忧虑的日益加深。

随着岁月的流逝,毛主席的身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制约,日渐衰弱。这使得毛主席难以再像往昔那般,以充沛的精力投身于工作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毛主席纵然思想深邃、智慧卓绝,却因身体羸弱而难以亲自践行,引领人民继续前行。毛主席只能将他对未来中国的深切期望,寄托于华国锋的身上。华国锋在调任国务院后,协助周总理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其表现赢得了周总理的充分信任。1973年8月24日,中共十大在北京隆重召开,华国锋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一同端坐主席台前排,52岁的华国锋正式步入中央核心领导层的行列。

毛主席指定华国锋为他的继承人,其目的在于确保华国锋能够应对毛主席逝世后可能出现的重大挑战。毛主席在谈论接班人问题时,实则意在寻求一位能够继承其路线,引领国家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杰出人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无数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毛主席生前,他敏锐地察觉到新中国面临变色之险,有可能背离初衷。正因如此,毛主席选择了忠诚老实、能够坚守其路线的华国锋作为接班人。

毛主席离世之际,举国上下同声哀悼。正当民众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时,华国锋果断把握时机,成功粉碎了“四人帮”,化解了险些引发内战的空前危机。在国内局势得以稳定后,华国锋不负毛主席的重托,顺利引领中国迈向改革开放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