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半决赛看下来,感觉有点平。
不是说讲得差,就是没太炸场。
八位选手里,叨姐觉得最亮眼的是唐香玉,还有于祥宇和刘仁铖。
陈鸣飞那一轮,稍微弱了点。
嘻哈讲的是自己爸。
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就是爸爸特别宠他女儿。
女儿被欺负,他二话不说冲上去。
女儿当上空姐,他偷偷买她飞的航班。
老师让交白卷,女儿模仿他签名,写错了名字,他不生气,反而说“你写错字了”。
听着真暖。
谁不想要这样的爸爸呢。
脱口秀可以讲苦,也可以讲甜。
生活本来就不只有伤痕,也有光。
谢谢这次还是稳得很。
讲的是中学那些事儿。
班主任看了他吐槽衡中,发了个“删了”。
就两个字,但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一下子出来了。
他回忆初中统一发型,不合格当场理发。
高中教室装摄像头,老师盯着学生的一举一动。
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还得准备两床,一床用来叠,一床用来睡。
他说:“剃头不重要,重要的是服从。”
这话真戳心。
后来高考结束,他居然不适应自由的生活。
现在嘛,那个班主任早不在他微信里了。
挺解气的。
这种从好学生视角吐槽教育怪象的段子,少见,也难得。
王越讲妈妈三次出车祸。
其实讲的是自己怎么一步步长大的。
家里没爸爸,她得保护妈妈,也得保护自己。
她头发越剪越短,肩膀越来越宽。
现在她有了麦克靠短发来防身了。
她的故事底色是苦的,但她讲得有趣,让人笑着笑着就懂了。
胡彦斌说得对,最厉害的演员能把伤痛变成掌声。
叨姐觉得还应该加一句——变成笑声。
因为笑,也是一种力量。
于祥宇还是那个年轻人的嘴替。
他说自己是吉普赛人,到处租房流浪。
吐槽很犀利,文字也漂亮。
最戳人的那句是朋友劝他买房落户,当新上海人。
他说:“我奋斗的最高目标,居然是消灭自己的身份。”
这句话太狠了。
比“新上海韭菜”还扎心。
听得人心里一紧。
喜欢。
刘仁铖讲吃。
他爱吃,也反感现在大家把食物都用卡路里来衡量。
这多没意思。
他讲快餐品牌选代言人,最后挑了帅哥张骏。
他问:“张骏,他懂汉堡吗?”
品牌方说不能请胖子代言。
他听完直接懵了。
想想也是,广告里全是帅哥美女,看起来都不爱吃饭。
他说:“每次路过他们门口,我都觉得自己才是小丑。”
又补一句:“我们胖子门窗一家都是卖门的。”
笑点来了,也扎心了。
他讲顺德鱼生那段,真的像在描述一场仪式。
吃东西的人才懂那种享受。
听完这段,再没人敢请他做美食节目,叨姐都不服。
陈鸣飞这次在绿皮火车上讲故事。
无聊的人凑在一起,聊些交浅言深的话题。
烂片也能忍,陌生人也能谈心。
画面感是有,但整体太平,笑点不够密集。
比起他之前的作品,确实差点意思。
林简七讲自己在复旦当保安有点文艺,有点忧郁。
叨姐更喜欢他之前那种东北味儿十足的抽象表达。
但这段也有打动人的地方。
比如那句:“有点权力你就知道难为别人。”
还有那篇日记,写得有点沉重。
不过互动环节超好笑。
付航想解读,连遭否认,气得直接走人。
全场笑翻。
唐香玉这一段太棒了。
还是讲重男轻女,但角度特别妙。
她家户口本上,她是姐姐,却排在最后一页。
祭祖时,户主能做的事,哪怕让六岁的弟弟去做,也不让她碰。
现在她买了房,成了家里的主人。
当天就做了本家谱,从她这里单开。
她说:“以后我给自己当太奶。”
金句一个接一个。
最绝的是那句:“长公主要能登基,还用夺嫡啊。”
就把整个家族的荒诞讲透了。
唐姐今年真的值得更多掌声。
最后:
有时候我们总以为脱口秀是发泄,是控诉。
可真正动人的,往往不是愤怒,而是温柔里藏着锋芒。
一个人能把委屈讲成笑话,把伤疤变成光,这才是本事。
这个世界不缺抱怨,缺的是在黑暗里还能笑着抬头的人。
而这些人,正在用笑声,一点点改写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