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掀桌子了,7月16日,凌晨的四大消息正式发酵!
洛杉矶港口的起重机在晨曦中静静矗立,水面漂浮着的空集装箱随着波浪轻轻碰撞,这些曾经忙碌穿梭于太平洋航线的货轮,此刻成了中美贸易博弈的沉默见证者。
2025年7月16日午夜,华盛顿特区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美国财政部大楼里,官员们匆忙穿梭,手中拿着刚刚整理完毕的贸易数据报告。
白宫西翼办公室灯火通明,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风暴,正从这间权力中心悄然酝酿。 特朗普政府以“维护美国利益”为由,正式宣布对150个贸易规模较小的国家征收10%至15%的统一关税。
这些国家遍布东南亚、非洲、加勒比地区和中美洲,影响人口超过10亿。 加上此前已公布的针对20多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征税计划,全球超过70%的国家和地区都将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的威胁。
01 72小时29国联合围剿
七月中旬的国际局势骤然紧张。 2025年7月16日至18日,短短72小时内,来自北美、欧洲的29个国家相继宣布对中国实施新一轮制裁与关税措施,覆盖钢铁、电池材料、金融服务等多个核心产业。
加拿大率先掀开此次制裁序幕。总理卡尼当天宣布了一项针对钢铁的新关税政策,对来自非自贸协定国家的钢铁产品征收25%的额外税,并对超出配额的部分追加50%的附加税。
虽然文件中并未直接点名中国,但政策条文与中国出口结构高度吻合,被广泛解读为“定向打击”。
7月17日,美国接棒宣布新一轮制裁。美国商务部当日确认,对中国阳极级石墨产品征收93.5%的反倾销税,加上此前既有税项,总税率高达160%。
该产品是电动车锂电池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 美国市场超过70%的石墨供应来自中国,本轮加税将直接冲击通用、特斯拉、福特等本土电动车制造企业的原料获取链条。
7月18日,欧盟27国在布鲁塞尔集体通过了对俄罗斯的第18轮制裁。 这一轮新增了对中国两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制裁条款,理由是它们涉嫌为俄中之间的能源结算提供服务。
欧盟高级代表卡拉斯在解释这一动作时直言不讳:目标是“阻断俄罗斯在全球结算体系的融资能力”,而中国是“俄方对外交易的主要渠道”。
02 中国的精准反击
面对这场规模空前的集体行动,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在短时间内接连表态。
7月17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恢复与澳大利亚就菜籽油进口的贸易计划,初期进口规模介于15万至25万吨之间。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重新调整对加拿大的农业依赖。
2023年以来,加拿大长期掌握中国60%以上的菜籽供应份额,此番调整将直接冲击加国年均27亿加元的出口额。
7月18日,中方进一步启动稀土出口审查程序。 商务部公布文件,将钐、钆、铽等7类关键稀土材料纳入更高等级的出口控制清单。
这些金属在芯片、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的F35战机、精密雷达系统、导弹推进组件均高度依赖这类材料。
中国采取的是“逐项审批”。也就是说,出口权掌握在中方手中,随时可以调整配额、暂停授权或重审目的地。
03 关税风暴席卷全球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并未局限于中国。 7月16日,他宣布将很快向150多个国家发送正式信函,征收10%或15%的新关税。
巴西面临高达50%的关税,加拿大35%,欧盟和墨西哥30%,印尼19%,而其余100多个中小经济体则面临“略高于10%”的关税。
更令人震惊的是,特朗普威胁称,如果50天内俄乌冲突不停火,将对俄罗斯所有产品加征100%关税,并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实施二级制裁。
这种将地缘政治冲突与贸易政策直接挂钩的做法,前所未有地升级了全球贸易冲突的复杂性。
国际商会的数据显示,仅东南亚地区出口订单在一周内就缩水了17%,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地的多家电子、纺织、农产品企业已宣布停工或裁员。
大量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融资断裂,港口物流订单骤降,部分小国货币快速贬值,资本市场一夜之间蒸发了数十亿美元的市值。
04 美国的内忧与外患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美国国内也引发了广泛担忧。 美联储7月16日发布的《褐皮书》经济报告显示,全美物价普遍上涨,关税压力已成为推高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
报告指出,自5月底到7月初,美国所有联邦储备区均报告物价上涨。 所有联邦储备区的企业都反映关税导致投入成本上升,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使用的原材料方面。
美国劳工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7%,较5月的2.4%显著提升,创下近五个月来最大涨幅。 服装、家居用品、玩具及体育用品等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约翰·威廉姆斯16日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美国通胀率将被推高约1个百分点,今年的通胀率可能上涨至3%至3.5%之间。
太阳能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特朗普早些时候宣布对进口铜征收50%的关税,而铜是太阳能电池板制造的关键原材料。
明尼苏达州全太阳能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伦焦虑地表示,公司正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周转和仓储压力,最终这些成本都将转嫁给消费者。
05 稀土博弈与技术较量
贸易战硝烟中,稀土始终是中国手中的一张王牌。 美国20192022年间约75%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国防、电动车、电子产业高度依赖这些“工业维生素”。
中国对稀土的控制不仅体现在出口限制上,更体现在技术垄断上。 中国手握覆盖开采、提炼到加工的1.2万项专利,构筑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一位中国稀土专家道破了西方软肋:“美国可以开采矿石,但不知道如何将其转化为磁铁”。
继中国4月对钐、钆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军工库存仅能维持18个月。 一架F35战机需要417公斤稀土,一艘核潜艇的消耗量更是高达4.2吨。
美国放松了对华出口EDA软件、飞机发动机及乙烷的限制,而中国则对稀土出口实施“一批一证”的严格管理。
签发的稀土出口许可证有效期仅为六个月,并要求美企详细上报稀土用途及客户名单,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博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06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贸易战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 在东南亚,越南和印度的工厂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原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
特朗普政府对14个亚洲国家实施了高达20@%的高额关税,精准打击了依托中国供应链的“越南模式”中国中间产品运到周边国家简单加工后出口美国。
美国终于意识到,其试图建立的替代供应链正被中国重新掌控。 那些转移到越南的工厂,设备、核心部件甚至管理层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面对这一困境,中国企业正积极探索全球供应链突围,东南亚转口路径面临失效。 马来西亚凭借相对较低的税率和完善的加工能力,成为半导体和机械类企业的战略选择。
越南则为纺织和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机遇。 一个华东铝制品企业的案例展现了企业在高关税下的生存智慧:通过在马来西亚保税区更换包装、重构提单及中性产地证等手段,成功将关税从300%降低至8%。
中长期来看,菲律宾和墨西哥凭借各自的贸易协定优势,也成为中国企业布局的重要目的地。
07 经济代价与全球影响
贸易战没有赢家。 耶鲁大学研究显示,高关税转嫁至美国消费者,每个家庭年损失2400美元。
美国过去三年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中,超过90%最终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头上。 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同比飙涨6.2%,中西部农业州暴动,中国反制关税使大豆出口暴跌。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秘书长格林斯潘16日警告称,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已在全球供应链中造成严重的成本扭曲和干扰,叠加的关税措施将对最不发达国家造成不成比例的毁灭性打击。
该组织预测,如果加征关税政策持续,最不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下降幅度可能高达54%,并将202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2.8%骤降至2.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报告也印证了这一严峻形势:2025年7月,全球贸易信心指数创下近20年来的新低。 摩根大通、彭博、路透等权威机构的数据同步显示,全球供应链紧张度指数瞬间飙升至2021年以来的最高点。
世贸组织预测,如果“对等关税”全面实施,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将从3.3%断崖式下跌至4.3%。
08 谈判桌上的博弈
在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之际,7月16日凌晨,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对外国进口的无人机和多晶硅启动“国家安全调查”。 虽然美方声明未点名中国,但中国企业在这些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多晶硅供应中,中国产量比例高达92.08%。
白宫迅速采取行动。 7月16日凌晨消息确认,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贸易代表格里尔和财政部长贝森特组成的高级代表团,将于8月初赴中国展开高层谈判。
知情人士透露,这次谈判将聚焦三大议题:现行关税政策调整、高科技领域贸易限制边际修正,以及新能源产业链合作可能性。
贝森特还暗示将纳入金融监管与债务问题,试图对中国施加多方面压力。 根据5月14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90天关税暂停期将在8月12日到期。
贝森特7月15日却暗示这一期限具有灵活性,称中美谈判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
但美国在谈判桌外同时展示着肌肉。 美军第七舰队在南海活动频率激增40%,300架战机集结进行“重返太平洋”军演,400名美军军官参与台湾的“汉光演习”。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早已亮明红线:“任何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的交易,都将遭到坚决反制”。
太平洋上,八艘满载美国乙烷的货轮正驶向中国港口,与此同时一艘载着稀土的集装箱船驶向洛杉矶。 这相向而行的船队成为2025年夏天最深刻的隐喻:贸易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但经济血脉已在博弈中重新流动。
洛杉矶港那些堆积如山的空集装箱,终将随着贸易冰封期的缓解而重新开启航程。 海风吹过洛杉矶港,空集装箱相互碰撞发出沉闷的响声。
这些曾经穿梭于太平洋航线的货船,如今静静地等待着下一次起航。 海鸥掠过水面,寻找着食物,对人类的贸易战争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