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中东这地方真是不让人省心呐,感觉就没消停过几年。
这到了2025年6月,就像是本来就在冒烟的火药桶,突然给点着了,一下子炸开了锅。
这次引爆的导火索之一,竟然跟一个已经下台好几年的美国前总统有挺大关系。
没错,就是特朗普。
他人虽然早不在白宫了,可他在台上那会儿整出来的中东政策,就像是埋下的雷,2025年终于响了。
先说眼前最炸裂的事儿——美国军队和政府人员,呼啦啦地从中东撤走了一大拨。
这事就发生在6月11号前后,动作特别麻利,伊拉克、巴林、科威特这些地方的美国使馆人员和美军家属,都收到紧急通知赶紧撤。
官方说法是中东局势危险等级太高,得优先保护自己人安全。
但明眼人都能嗅出味儿来,这恐怕是闻到更浓的火药味了。
有分析就猜测,可能是事先摸到了风,感觉以色列马上要对伊朗下狠手了,美国不想被动卷进去,索性先“战略性后退”。
这个“撤退计划”据说在特朗普快下台时就定下了框架,到2025年时机成熟就给执行了。
特朗普本人也没闲着,在网上赶紧发帖,说中东现在“极端危险”,撤退是必要的。
这话吧,听着像是提醒,又像是某种信号,反正伊朗和以色列两边听着都不是滋味,心里那根弦绷得更紧了。
为啥美国这一撤,火药味就蹿得这么高呢?这得把时间往回倒一倒,看看特朗普当年都干了啥。
2017年到2021年他当总统那会儿,对中东政策那叫一个“硬碰硬”。
最猛的一招发生在2018年5月,他拍板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
这个协议可是多国好不容易在2015年谈成的,伊朗答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核活动,换取国际社会解除严厉的经济制裁。
大家当时都觉得这是个和平的希望。
但特朗普不管这套,他觉得那协议没用,“根本拦不住伊朗偷偷搞核武器”,说撕就撕了,还重新启动甚至追加了对伊朗的制裁。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伊朗经济一下子就掉进了冰窟窿,和美国的关系更是直接降到冰点以下。
不光是对伊朗狠,特朗普对以色列那真是“亲兄弟”级别的照顾。
2017年,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承认了争议巨大的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到了2020年,又促成了“亚伯拉罕协议”,让以色列和阿联酋、巴林这些原本没关系的阿拉伯国家握了手,暂时搁置了巴勒斯坦问题。
美国跟以色列的关系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紧密。
但这事儿有个副作用,那就是伊朗,这个以色列的头号对头,感觉压力山大,敌意更深了。
所以特朗普虽然人走了,他种下的这些因,到了2025年6月,结出了危险的果。
再说回伊朗这边。
伊朗搞核技术这事,其实由来已久,根子深着呢,可以追溯到1979年他们国内爆发伊斯兰革命。
革命之后,伊朗和以色列就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那种死敌,两人都不亲自下场,就在叙利亚、黎巴嫩那些地方,扶植代理人对着干,明争暗斗打了好几十年。
2015年那个核协议,本来是能缓缓这股戾气的,结果特朗普一退群,伊朗肯定不干了。
你想啊,我老老实实限制核活动,制裁解除了几年好日子没过几天,你美国又翻脸把我往死里制裁?憋着一肚子火,伊朗后来就开始慢慢提高铀浓缩的浓度,一步一步往核武器的大门边蹭。
2024年,伊朗换了新总统,佩泽什基安上台了。
这位比较温和,属于改革派,公开表态是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但他也特别强调一点:伊朗的“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那是国家红线,谁也不能碰。
这种表态,既留了谈判余地,也显示了强硬姿态,挺难搞的。
紧接着在2024年10月,出大事了!伊朗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领事馆,直接被炸了!死了好几个伊朗的高级军官,据说还有革命卫队“圣城旅”的重量级人物。
这事儿是谁干的?各方心照不宣,普遍都认为是以色列动的手。
你说这操作狠不狠?直接在人家外交使团头上动土。
伊朗能忍吗?肯定不能!没过多久,伊朗就朝着以色列本土发射了一大批导弹和无人机,公开报复。
这下可好,原先还扭扭捏捏暗地里下黑手的代理人战争,直接撕破脸升级成公开的军事对抗了,中东整个氛围都绷得像拉满了的弓弦。
伊朗这种“你敢打我脸,我就让你也肉疼”的行动,狠狠刺激了以色列国内的鹰派,尤其是总理内塔尼亚胡。
这哥们儿向来看伊朗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对伊朗的核计划那就是零容忍,觉得迟早是心腹大患。
私下里,以色列其实也没少搞小动作,比如用计算机网络攻击瘫痪伊朗的核设施,或者干脆暗杀他们的核科学家——这事儿国际媒体有过报道。
2024年4月那次领事馆轰炸,就是以色列强硬政策的延续。
等伊朗真刀真枪报复回来,内塔尼亚胡和他那帮强硬派幕僚就更坐不住了,认为伊朗的报复能力超出了预估,必须扼杀在摇篮里。
到了2025年6月,以色列情报部门传出的消息更吓人,说伊朗的核武器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离造出核弹就差临门一脚了,甚至就这几个月的事儿!这个情报犹如在以色列头顶炸响的惊雷。
内塔尼亚胡内阁几番激烈争论之后,最终还是拍板决定:不能再等了,必须“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打掉伊朗的核能力!
就在美国急急忙忙撤侨后没几天,2025年6月15号凌晨,天还没亮透呢,以色列出手了!他们的战机(普遍推测有美制F-35隐形战机参与,不过官方没完全确认)长途奔袭,直扑伊朗深处位于纳坦兹等地的关键核设施,扔下精确制导炸弹。
其中纳坦兹被炸得挺惨,设施受损严重,据报道现场出现巨大破坏。
以色列想得很明白:趁你病要你命,彻底端掉你这核威胁的老窝!
以色列这次袭击的力度是空前的,伊朗彻底被激怒了。
那就不讲啥策略了,直接掀桌子!伊朗革命卫队二话不说,动用了自己手头压箱底的导弹库储备,朝着以色列倾泻了超过两百枚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虽然以色列引以为傲的“铁穹”防御系统表现相当努力(拦截率有报道说大概六七成),但还是有不少漏网之鱼击中了特拉维夫地区和其他目标,造成了破坏和伤亡,以色列民众算是近距离感受到了伊朗的直接打击威力。
从这场袭击来看,伊朗在导弹技术和实战投放能力上,确实不是吃素的,之前也许被低估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这只是明面上的“主战场”。
在以色列南边,得到伊朗支持和装备的也门胡塞武装(据说在伊朗技术帮助下)捣鼓出了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远程导弹(这个远程能力以前没有,很吓人),这会儿正积极拿以色列当靶子练手,不停地发射无人机和导弹,想要在南线撕开口子。
北面黎巴嫩那边,伊朗的铁杆小弟——黎巴嫩真主党,更是像打了鸡血,开始向以色列北部边境疯狂发射火箭弹。
以色列这边也不甘示弱,马上调转枪头,对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他们怀疑是伊朗革命卫队(特别是圣城旅)的据点和军火库一顿狂轰滥炸。
整个中东地区多点开花,从公开的国家间冲突,瞬间扩大成一场涉及多个国家和非国家武装组织的地区性大混战,想要轻易喊停?谈何容易!
美国这边呢?把人撤走是真,但说完全撒手不管那是假的。
对以色列的支持,那可是实打实的祖宗家法了。
就在冲突发生后不久,美国就加班加点,紧急给以色列空运了一大批F-35战斗机的关键零部件(F-35需要复杂维护)、精确制导炸弹、防空导弹什么的军火装备,摆明了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色列这边。
为啥动作这么快这么直接?有人猜测可能以色列的F-35在空袭伊朗时消耗很大,急需补充。
特朗普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抓住机会在网上猛刷存在感,高调宣称“伊朗的核威胁必须被清除!”,同时还使劲贬低批评当时执政的拜登政府“胆小怕事”、“不够强硬”。
美国国防部呢,官方表态就比较谨慎了,公开场合反复强调“坚定保护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但同时又特别划清界限:美国“不会直接出兵参战”。
这种既要撑腰、又怕惹火烧身的“有限支持”态度,反而让伊朗方面更加怒不可遏,首都德黑兰街头大规模的抗议游行此起彼伏,反美和反以色列成了绝对主旋律。
这仗一打起来,可不只是中东那疙瘩自个儿难受。
整个世界都跟着一起打哆嗦。
首当其冲就是油价,那叫一个“蹭蹭蹭”地往上猛涨!为啥?担心霍尔木兹海峡这条全球能源命脉会受影响呗。
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剧烈震荡,各国政府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工业化国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欧洲那边又开始犯愁,怕中东打得太狠,老百姓没活路又一波接一波地往欧洲跑,2015年难民危机的阴影重新笼罩心头。
最最让人心惊胆战的还是核扩散的噩梦:以色列这次直接空袭核设施,开了个极其恶劣的先例;而伊朗遭受袭击后的疯狂报复,是否会让它更加坚定地、甚至不顾一切地要跨过核门槛?国际上围绕核不扩散的讨论陷入了更大的恐慌和混乱。
联合国安理会倒是火速开了紧急会议,可几大国意见分歧严重,吵吵半天也没能拿出任何真正有效的停火决议或者实质性干预措施,最后只能发个呼吁各方冷静但没啥约束力的声明草草收场。
从军事角度看,以色列这次轰炸伊朗核设施,效果确实有,短期内肯定极大地破坏了伊朗核计划的进度,毁坏了关键设备和原料。
但伊朗随之而来的凶猛导弹反击,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不容小觑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反击决心,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让对手付出沉重代价。
另外,胡塞武装和真主党在南北两翼的高强度卷入,大大增加了整个地区冲突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清晰地说明了,中东的冲突早就不是单纯的国家较量了,代理人战争和不对称作战将会长期存在,这场混战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和平的尽头。
美国这次中东大撤退,接着又迅速给以色列提供军援补血,这条脉络清晰地显示:特朗普时代留下的中东政策遗产(孤立伊朗、全力支持以色列、在中东降低美军直接存在风险)即使在他人走之后,依然在深刻影响着美国在中东的行动逻辑。
这次冲突的爆发,毫无疑问使得美伊关系雪上加霜,已经不能用“恶劣”来形容了,简直跌到了历史冰点,以后还想坐下来谈核问题?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国和俄罗斯在冲突前后忙前忙后,当调解人喊话降温,虽然努力是尽到了,但显然没能阻止这场蓄谋已久或情绪主导的对抗升级。
不过这趟奔走也并非全无意义,至少让它们在地区事务上的参与度和存在感显著提升了。
全球南方国家(比如部分阿拉伯国家)对这事儿的态度挺分裂:有人暗地里觉得伊朗反击得好,认为以色列欺人太甚;更多的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看热闹;还有一小部分明确谴责以色列。
这说明国际社会的分化更趋明显,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在中东问题上表现出严重失灵和无力感。
再具体看看几个国家内部啥情况。
美国国内,特朗普的铁杆粉丝们那是热血沸腾,觉得他当初退伊核协议、强硬对付伊朗的路线是对的,现在以色列动手,他们拍手叫好,觉得替他们出了口气。
而反对特朗普和支持现任政府的人呢,则把矛头直指他,说正是他种下的祸根现在结出了恶果,骂他是这场冲突的“始作俑者”。
现任政府夹在中间,既要收拾烂摊子,又要应对国内的巨大压力,还要时刻提防被拖入战争泥潭,别提多憋屈难受了。
在以色列,内塔尼亚胡靠着发动这次“解除伊朗核威胁”的行动,短期内确实拉拢了一波民意,暂时稳住了他原本有点动摇的执政地位。
但普通以色列人开心不起来,虽然开头可能支持反击,但伊朗持续的导弹袭击、边境线上的火箭弹骚扰,还有胡塞的导弹威胁,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恐惧,担心这仗打下去会没完没了,代价太大。
以色列国内的厌战和不安情绪开始潜滋暗长。
伊朗那边更头疼,本来就不景气的经济(美国制裁搞出来的恶性通胀和失业率),加上战争一开打,额外的军费开支、人员伤亡,让普通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佩泽什基安总统压力山大,他原来想走外交缓和路线,现在被推到对抗前沿,怎么安抚民生,怎么在强硬立场和经济困境之间找平衡,考验巨大。
这场冲突最让人沮丧的启示可能是:联合国安理会这样的大型多边机构,在应对大国之间角力、地区强权直接冲突的问题上,几乎完全失去了效力。
五大常任理事国各怀心思,在核心利益上互不相让,导致任何强制性的和平措施都难以出台。
大家看着联合国干着急,使不上劲,这种感觉特别无力。
未来如何构建更有效的危机管控和冲突调解机制,让大国之间、地区强权之间能找到最低限度的共识,避免这种擦枪走火瞬间升级成全面冲突,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极其棘手、但又无法回避的难题。
这比打仗本身更需要智慧和时间。
总而言之吧,2025年夏天中东炸响的这声惊雷,确实有点“不是不爆,时候未到”的味道。
特朗普当初在中东退群、埋雷的政策起了不小的作用;美国关键时刻“明哲保身”的大撤退举动,如同在干柴上扔了根火柴;而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近乎绝望般的先发制人空袭,以及伊朗不惜血本的导弹雨还击,直接让冲突之火燎原。
中俄想摁住火苗,却苦于找不着好的着力点。
这仗打到现在,各方都深陷其中,代价高昂,消耗巨大。
未来的路怎么走?是停火谈判还是全面升级?谁也说不准。
但有一点大家都心照不宣:中东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才是这场角力中承受痛苦最深的群体。
真心希望这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气氛能早点缓下来,哪怕只是片刻的宁静,也好过这无休无止的动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