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越来越多人缺乏安全感!

越来越多人缺乏安全感!

当上海陆家嘴的白领小陈把第三个监控摄像头装在出租屋门口时,她手机里刚收到银行的消费提醒——这个月的工资,一半还了信用卡,一半存进了“应急基金”。三年前,她还敢用三个月工资买一个包;现在,她连外卖都要比三家,理由是“万一被裁员了呢”。

这种弥漫在写字楼、出租屋、学校和菜市场的不安感,正在吞噬越来越多的人。从“疯狂囤货”到“不敢辞职”,从“社交恐惧”到“婚恋拖延”,安全感的集体流失早已不是个人情绪问题,而是这个时代最锋利的社会病灶。它像一场无声的瘟疫,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蔓延,暴露的是转型期中国社会从“确定性崩塌”到“生存焦虑”的深层溃烂。

一、经济安全感的崩塌:从“稳定预期”到“生存裸奔”

当代人的安全感缺失,首先是钱包的“裸奔状态”。

工作成了“易碎品”

996的福报论背后,是“不拼命就会被淘汰”的生存恐惧。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35岁以上职场人的“被动离职率”是25岁人群的3倍,而“灵活就业”的本质是“没有劳动合同的不稳定”——2亿灵活就业者中,80%没有社保,他们的安全感只能寄托在“明天还能接到单”。深圳某外卖骑手的手机壁纸是“存款余额”,他说:“每天睁眼就欠平台30块租车费,下雨也要跑,不然下个月房租没着落。”这种“手停口停”的生存状态,让经济安全感成了奢侈品。

资产泡沫里的“虚假安全”

房价曾是安全感的“压舱石”,现在却成了“达摩克利斯之剑”。2021年高位接盘的购房者,面临“房价跌了30%,月供一分不少”的困境;某二线城市业主发现,自己的房子挂牌半年无人问津,想降价出售却被“指导价”锁死,成了“账面百万负翁”。更残酷的是“储蓄贬值焦虑”——三年期存款利率从3.5%降到1.5%,而CPI每年涨2%,意味着把钱存银行就是“变相亏钱”。这种“钱不值钱,房卖不掉,工作不稳定”的三重挤压,让所有人都活在“财务危机”的倒计时里。

阶层滑落的“滑梯效应”

“努力就能向上”的信念正在瓦解。寒门学子发现,985毕业也可能“毕业即失业”;中产家庭焦虑“孩子教育跟不上就会阶层滑落”;就连富裕阶层也在担心“政策变动影响财富安全”。某调研显示,62%的人认为“自己可能在5年内陷入贫困”,这种“向下流动恐惧”比“向上流动渴望”更强烈。就像站在湿滑的滑梯上,所有人都在死死抓住扶手,生怕一松手就坠入深渊——这种紧绷感,正是安全感缺失的典型症状。

二、人际关系的冰封:从“熟人社会”到“原子化孤岛”

安全感的流失,更是人际关系“保温层”的破裂。

熟人社会的解体与信任崩塌

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靠“熟人网络”维系安全感——张家婚丧嫁娶李家帮忙,王家遇灾赵家接济。而现在,城市化让千万人涌入陌生城市,邻居成了“关上门就不认识的陌生人”,同事成了“离职就删除的微信好友”。某社区调查显示,70%的人不知道对门邻居的名字,60%的人“遇到困难不会向邻居求助”。这种“原子化生存”,让传统的“人情安全网”彻底失效。

更可怕的是“信任赤字”。扶起摔倒的老人可能被讹,给陌生人指路可能被当成骗子,就连小区门口的便利店,老板也要在收银台贴“概不赊账”。某心理学研究发现,现代人对“陌生人的信任度”比20年前下降了45%,这种“防御性心理”成了社交常态——小陈在出租屋装三个摄像头,不是防小偷,是“怕合租室友乱翻东西”,这种对身边人的警惕,正是信任崩塌的缩影。

虚拟连接对真实亲密的替代

社交媒体号称“连接世界”,实则制造了“虚假亲密”。人们在朋友圈晒“岁月静好”,却在现实中独自崩溃;在群聊里“插科打诨”,却在聚会时各自刷手机。某数据平台显示,现代人日均刷手机5.2小时,其中3小时在“无效社交”,但深度人际关系(能借钱的朋友、可倾诉的对象)数量比10年前减少了60%。这种“线上热闹,线下孤独”的状态,让安全感成了“点赞数”的奴隶——点赞少了会焦虑,评论负面会失眠,真实的情感支撑却荡然无存。

婚恋关系的“交易化”

爱情和婚姻曾是安全感的“最后堡垒”,现在却成了“风险投资”。年轻人在婚恋市场计算“房车存款”,像评估股票一样评估伴侣;已婚者担心“对方出轨”“财产分割”,婚前协议成了“爱情保险”。某婚恋网站的调查显示,“经济条件”取代“性格合拍”成为择偶首要标准,68%的人承认“结婚是为了找个经济合伙人”。当爱情变成“资源整合”,婚姻变成“风险对冲”,这种关系本身就充满了不安全感——你永远在担心“对方会不会撤资”,何来安稳可言?

三、未来预期的迷雾:从“确定性轨道”到“失控的列车”

安全感的核心是“对未来的掌控感”,而现在,这辆列车早已偏离轨道。

教育医疗养老的“三座大山”

“养不起、病不起、老不起”的现实,让未来成了“不敢细想的黑洞”。某中产家庭的账单显示: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成本超80万,父母一场大病可能花光积蓄,自己退休后每月养老金可能不够支付房租。这种“刚性支出”像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本质是“不敢让下一代重复自己的焦虑”;中年人疯狂“攒钱”,是怕“老了没人管”。这种对“基本生存保障”的担忧,戳破了“岁月静好”的幻象。

科技迭代的“淘汰恐惧”

AI的发展让“铁饭碗”成了“瓷饭碗”。翻译、客服、会计等职业正在被替代,连程序员都在担心“35岁后被AI淘汰”。某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说:“我们现在学的技术,三年后就可能过时,每天都像在走钢丝。”这种“技能贬值焦虑”,让所有人都活在“被时代抛弃”的恐惧中。安全感需要“稳定预期”,而科技迭代的加速度,让“稳定”成了奢侈品——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被淘汰的是不是自己。

社会变动的“蝴蝶效应”

疫情、战争、经济周期,这些“黑天鹅”让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某外贸公司老板说:“前一年还在扩张,第二年就因为关税变动濒临破产,你根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这种“失控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囤口罩、抢药品、换外汇,人们用各种方式试图“掌控局面”,却发现自己在巨大的社会机器面前无能为力。就像站在地震频发的地带,再坚固的房子也让人睡不安稳——这种对“环境稳定性”的怀疑,正是安全感缺失的深层根源。

四、安全感缺失的本质: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还是“病灶”?

越来越多人缺乏安全感,本质是“旧秩序已破,新秩序未立”的转型阵痛。

传统社会的安全感来自“集体庇护”——单位分房、国企铁饭碗、集体福利,个人依附于组织,虽然不自由,但安稳;而现代社会强调“个人自由”,却没能建立对应的“社会安全网”,福利靠自己争取,风险靠自己承担,这种“自由与风险并存”的状态,让习惯了“被安排”的中国人无所适从。

更深层的是“价值体系的真空”。过去,人们靠“集体主义”获得意义感,现在,集体主义瓦解,个人主义崛起,却没能建立“个体价值的锚点”。当“成功”被简化成“赚钱”,当“幸福”被量化成“房产”,当“安全感”只能靠“物质积累”维系,这种“功利化价值体系”本身就充满了不安全感——你永远在担心“不够多”“被超越”,永远活在“比较”和“焦虑”中。

或许,安全感的重建需要两条路径:社会层面,完善福利体系,建立“基本生存保障网”,让人们不必为“看病、养老、教育”过度焦虑;个人层面,重建“内在价值锚点”,明白安全感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而是“接纳不确定性的勇气”。

但在那之前,无数个小陈还会继续装摄像头、攒应急基金、在深夜刷招聘软件——不是他们胆小,是这个时代,还没给他们“不怕的底气”。

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在缺乏安全感中挣扎,这不是个人的心理问题,而是社会需要反思的信号:我们追求的“发展”,到底是为了让人更安稳,还是更焦虑?如果发展的代价是全民失去安全感,这样的“进步”,又有什么意义?